「多巴胺齋戒」可減低負面情緒,重拾激情?

A+A-
圖片來源:robert wall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都市人工作繁忙、日理萬機,日常生活充斥各種等待接收的資訊。香港人流行以旅行吃喝玩樂放鬆身心。近期美國矽谷流行一項新玩意:「多巴胺齋戒(dopamine fasting)」。在一段時間內隔絕外界刺激,如不使用手機、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只喝水而不進食,避免與他人互動,包括眼神交流。實行者相信,通過禁絕多巴胺影響,可讓大腦得以重新啟動,從而得益。

驟眼看,它與古代流傳至今的禪修或冥想大同小異,難道只是其他靜坐方式的潮流術語嗎?有否任何科學可以支持該理論?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專題就此一探究竟。

首先,要了解多巴胺為何物。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又稱「化學腦信使(chemical brain messenger)」,與我們做事的動力有關。它亦經常被誤稱為「愉悅化學品」。多巴胺可以由一系列外部刺激 —— 尤其突發事件 —— 觸發。三藩市加洲大學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教授 Joshua Berke 解釋:「這些可能範圍很廣,如突然的巨響,根據以往的經驗,會與獎勵產生關聯。」

多巴胺齋戒倡議者認為,社交媒體、科技和食物急速刺激多巴胺,令人變得過度興奮和麻木。他們稱,通過避免這些常見的「興奮劑」,可以減少大腦中的多巴胺含量。在「齋戒」後再次接觸「刺激物」時,便會更加享受,生活也更美好。

心理學家 Cameron Sepah 在矽谷地區治療過不少人。他表示,多巴胺齋戒是基於一種稱為「刺激控制」的行為療法技術,通過消除使用誘因來幫助成癮者。他從中改良,發展成一方法來改善高級管理人員和資本家的健康狀況和表現。Sepah 表示:「鑑於極大的工作量及壓力,他們容易沾上成癮行為以抑制壓力和負面情緒。」但是,若放棄社交媒體和科技,就等於放棄自身事業。因此,他建議以短期「齋戒」重新平衡他們的生活。他說,輔導對象認為他們的情緒、專注能力和生產力均得到改善,使其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來做其他有益的事。

現年 24 歲的 James Sinka 是「多巴胺齋戒」信徒之一。他猶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禁食的經歷,當時他病了足足三天,終於康復並可以吃桃子:「感覺絕對令人難以置信,食物的獎勵快感令人驚嘆,我銘記在心。」他在讀大學時小試牛刀,間歇性地「齋戒」,現在已成為每月例行之事。

齋戒時,他主要減少來自三方面的刺激:環境、行為和化學興奮。他不聽音樂、不使用電子產品,更不與人說話,亦盡可能避免人造光源、避免使用藥物、補充劑並停止進食。

難處不在於精神上,而是工作相關要求。他說:「這意味著不打任何電話、不與投資者開會,並要與公司職員重新安排會議。」即使齋戒非常困難,但他仍然認為值得投資。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多巴胺齋戒的價值或益處深信不疑。Berke 指,多巴胺與「愉悅」或「幸福」沒有直接關係,亦不察覺有任何證據證明「齋戒」行為有助降低大腦的多巴胺水平。

「這是一種短期狂熱,而不是對照研究。」Berke 說:「聽起來像是合理的,從瘋狂檢查社交媒體帳戶和頻繁聚會中休息的確有益。」但他補充,這與多巴胺的關係不大。根據定義,從激動或緊張的活動中休息有助放鬆心情,為非常合理的推斷,「但是,這與在『多巴胺齋戒』中拒絕與朋友交談不同。」

劍橋大學唐寧學院心理學高級講師和神經科學研究員 Amy Milton 亦持相似看法,「我不確定它對多巴胺系統有甚麼關係,還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可以『重置』。但偶爾觀察自己的習慣並不是壞主意。」

天下武功,也許殊途同歸。「多巴胺齋戒」聽起來與有 2,500 多年歷史的維持健康之法「內觀禪修(Vipassana meditation)」相似。禪修前,內觀禪修者要「遠離殺人、偷竊、性交、說謊和致醉物」。一些評論者認為,多巴胺齋戒只是內觀禪修,只是前者聽來高科技一點。

Sinka 也相信他所做的,是內觀禪修的現代詮釋。他說批評者嘲笑他們無知,但是對他來說,多巴胺齋戒使日常的事情再次變得有趣。「我們每天都過於忙碌、過度刺激並淹沒在不同事物中,但現在能夠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退後一步、反思和重新參與。」

Milton 則認為,多巴胺齋戒的真正好處可能來自控制自己的感覺:「我們喜歡控制環境和所做的事情。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夠控制自身行為,並採取積極措施來處理有問題的事情,那會讓你感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