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摘】舊時好玩:日漸失去的味道

A+A-
文:劉天賜

黃花魚

圖片來源:momo2050/Shutterstock

蔡瀾先生在其大作「蔡瀾食典」中記敘黃花魚的吃法。看了之後,記得母親兒時煮的、煎的黃花魚味道,香氣和鮮味齊齊湧上心頭。原來此魚竟然沒有「新鮮」的,全部上水之後,便死掉了。街市買到的,都是剛上水馬上急凍的冰鮮魚,故此,做法大都是用油生煎。

先下油在鍋中,待油滾了,把整條魚加入,立時沙沙作響。把魚一邊煎成金黃色,才把魚轉身,煎另一邊。立時,魚香撲鼻,放碟,馬上吃。可加醬油,或者甚麼都不加,原汁原味。有時,伴以番茄,亦很合味。

現在北方館子用小黃花魚,有者,只有手掌般大,生煎,然後點辣醬,或者點椒鹽吃,基本上奪去了魚的鮮味。太辣或者太鹹便蓋了原味。他們叫此碟菜「小黃花」。而上桌的「大黃花」,卻鮮見了,都是煎炸,加上甜醋等。

竹笙白鴿蛋

另一碟日漸消失的小菜,是竹笙白鴿蛋。

以前,竹笙名菜也。因為難得,十分難得。竹笙是多長在竹林的菌類。越南一些竹枝內居然有肥蟲,人吃之,大讚美味(有生吃)。竹笙貴於難採,用來煮白鴿蛋,美味之極。白鴿蛋是透明的。其兩者都無味,白鴿蛋與天然竹笙同炒,味是候鑊勾芡的工夫。他如何將麵粉加醬油、醋、沙糖、胡椒粉等而成芡,成上菜時熱騰騰的美味,真是不教人。幸好,年輕時吃過一次,已後再沒機會嚐了。

大廚已走;沒有天然竹笙。現在之貨,都是種植的。白鴿蛋要早預訂,芡汁隨便,並且上菜冷冰冰了。

零食:竹蔗、砵仔糕

圖片來源:Innesslam/Shutterstock

以前看戲,院門口甚多零食,其中一味乃竹蔗。我生於中產之家,不便當街咬蔗。買回家後,先去了皮,然後將蔗切成小段,約半吋左右,再中間剖開,切米字,才放入口嚼。之後,要吐渣在紙巾上,口中不能含住,手亦不能沾上汁。真高難度工程也。故此不喜咬蔗。家中大人不再購零食,無產階級之食物也。

然而,卻令小孩子找出食物來。這是砵仔糕。這些無產階級之食物,本來乏味,但由於好奇,私下購入,不好吃,也得夾生嚥下。誰叫偷偷的買呢。砵仔糕無味,其實自己的味蕾作怪。吃得太多「奇」味了,如入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焉。砵仔糕味寡,久藏則有酸味,難吃。要新鮮,然市內難找新鮮者。

蛋撻

另一美味是「蛋撻」。以前,蛋有蛋味,由其自家雞產下的蛋,打開便有一陣蛋味。現在用的是超市所買的一盒盒蛋,自然無味。放下煎「荷包蛋」,更是滿室生香。當年灣仔檀島咖啡餅店出名蛋撻,出爐之際,有人排隊購買,皆因香、甜。何以香?只因用新鮮雞蛋而已。份量正確,自然不太甜而有甜味。樣樣事都巧妙製作,自然齒頰留香。今日,求多、快、省,不求好,品質壞了。

雜誌推介

第五波疫情徹底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迫使人漫無止境地困在家中,差點忘記香港曾經是個不夜天,街上的人愈夜愈精神,愈夜愈熱鬧。當疫情稍退,重回街上時,我們可以再度欣賞到香港街頭的美麗景緻,這景緻由許多不同部件組成,而街頭塗鴉就是一種。渠王的廣告塗鴉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例,甚至可能已把他的電話背了起來。本期的封面人物是從事渠王工作多年的嚴照棠,一同發掘他多年來在街上為自己寫塗鴉廣告的心路歷程。

在家的時間多了,也會相對用多了時間了解家人和改善家庭關係,但假如家中的父母與子女並不是真正的親屬,而只是暫時性質呢?寄養家長盧氏夫婦為大家帶來對於家庭的更多想像,並為讀者提供與子女相處的獨門秘笈。

「香港文摘」第七期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