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炮彈地雷太多,清理人手太少

A+A-
今年 4 月,烏克蘭東南部扎波羅熱的農夫在播種,田地上有俄羅斯火箭 。 圖片來源:Dmytro Smolienko/Ukrinform/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受戰爭影響,烏克蘭糧食出口下降。當地大量農田可能埋有地雷、未爆炸的集束彈、雙方部隊發射的火箭或炮彈,農夫們往往要作艱難抉擇:冒生命危險繼續打理農務,或者忍受生計問題,等待專責掃雷的官方或志願團隊協助。在生計受到威脅、國家人手及資源緊絀之下,有烏克蘭人開始自己動手清理炸彈及掃雷

烏國出口大量小麥、粟米及葵花籽油,但戰爭嚴重破壞「歐洲糧倉」的供應;當地農業部早前表示,國內 3 成農田已被佔據或不安全。據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報道,農田受到炮彈地雷影響,在第聶伯河以西的赫爾松農業平原尤為嚴重。去年秋天烏軍在當地艱苦反攻,於 11 月光復赫爾松市。不過官員稱,該地區約有 120 萬英畝農田可能已受炮火污染,而截至 4 月底,工兵僅檢查不到 6.3 萬英畝土地。身負掃雷職責的烏克蘭國家緊急服務處(SES of Ukraine 或 DSNS)以及其他民間機構已不堪重負,即使軍方加入掃雷也如是。

種田要拼命,但清理「需時十年」

在哈爾科夫地區掃雷及移走炮彈的緊急服務處人員。去年俄軍入侵之初,緊急服務處只能部署約 600 人,現時人手增至千人,但對處於戰爭狀態的烏克蘭來說仍遠遠不足。 圖片來源:Jose Colo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赫爾松州軍事管理部門發言人 Oleksandr Tolokonnikov 估計:「按照目前的人手和設備數量,要清理赫爾松的土地,需要 10 年甚至更長時間。」春季播種期到來,這些未能處理的地雷陸續引起不同事故。4 月 22 日當地一枚地雷爆炸,炸死一名 30 歲男子;5 月 8 至 10 日,赫爾松及鄰近尼古拉耶夫地區 4 個地方都有拖拉機遇上地雷爆炸,司機受傷;5 月 3 及 6 日,東北部哈爾科夫也有農地發生類似事件。再等不及援手的赫爾松農夫 Dmytro Stetsenko 便稱:「起初,我們等待國家為我們的農田掃雷。然後我們都明白這不會發生了,所以大都決定自己來做。」

烏克蘭政府已向 4 個外國非政府組織和 6 間烏克蘭公司頒發清理工作許可。瑞士排雷行動基金會(FSD)自 2015 年起已在烏國參與掃雷,其營運副總監 Alex van Roy 形容,緊急服務處只是在緊急情況下削減風險,其他機構的工作則相對細緻,會在特定區域地面每平方厘米檢查至少 30 厘米深度。「緊急服務處會在某個地方留一兩日,在離開前盡可能清理,這能使區域更安全,但不是 100%。」他坦言,「要做的工作總是超出所擁有的資源」,而且他認為烏國官僚主義濃厚,新組織開始工作前,要經受數以月計的延誤。至於私人公司的收費掃雷,農夫們往往負擔不起。Stetsenko 曾獲一間掃雷公司報價,每英畝土地約要 200 美元,如要清理他擁有的全部土地需付超過 50 萬美元。

「候補名單極長」,平民加入掃雷

Stetsenko 於 4 月向緊急服務處申請協助但不成功後,決定與其他人一同清理自己近 3,000 英畝的土地。他在佐里夫卡村(Zorivka)的一個農場,被炮彈碎片擊中的拖拉機以及一堆廢棄火箭管及導彈仍堆放地上;其另一個位於海濱村莊斯塔尼斯拉夫(Stanislav)附近的農場,曾被俄軍用作基地數月,受烏軍反攻空襲,現在遍佈戰壕痕跡和俄軍遺下的榴彈炮,令農地作業變得高危致命。在赫爾松地區米羅柳比夫卡村(Myrolyubivka)的 33 歲農夫 Maksim Maksimov 指:「在光復後,士兵坦言掃雷行動會集中於道路和村莊。」他補充,雖然軍方也經常參與服務平民的掃雷行動,但通常只限於清除特定或早已確認的未爆彈藥或地雷。

Maksimov 於是自行與 3 名員工並肩成排作檢查,他們兩人手持廉價金屬探測器、 一人拿鏟,另一人手持一捆旗幟。其中之一的 Yuri Baranov 表示:「如果金屬探測器發出聲響,我們就不會挖掘,插上一面旗繼續走。」Maksimov 形容:「我們不是真正在掃雷,更像是調查。我們開著拖拉機繞過它。」他又指其員工在田間已發現超過 300 枚火箭炮和導彈剩餘物,有些更是未爆炸的彈藥,但緊急服務處只來過幾次以清除個別碎片。「你可以要求緊急服務處來你的地方掃雷,但候補名單極長。」

更多人加入清理炸彈和掃雷工作,是盡快回復的條件。在烏國掃雷的非政府組織丹麥掃雷小組(DDG),正在東部村莊米爾納多利納(Myrna Dolyna)培訓當地居民掃雷。來自馬里烏波爾、現年 29 歲的母親 Yulia Boiko,獲安排到米爾納多利納工作。管理人員指當地人參與工作的風險受控,且培訓時間只需數週。DDG 烏克蘭項目負責人 Henry Leach 向「華盛頓郵報」表示:「我們僱用的是平民而非專家,所以成本更低,對當地社區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