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勢力干預:草食日本肉食之謎

A+A-

rsz_istock_000057535474_medium

近年常聽的「草食男」、「肉食女」等潮語源自日本,用來形容特定男女族群。原來,日本是東亞地區中最先由草食轉至肉食的國家,而且轉變速度極快。日本人胃口變化之因,可用中國最喜歡的六個字總結:「外國勢力干預」。

1939 年,以全年平均計算,日本平民百姓每天只吃 0.1 安士肉,可謂微乎其微。然而,七十多年後的今日,每個山田太郎(也就是香港的「陳大文」的同義)的食肉量大幅上升,每天平均進食約 4.7 安士肉類。意想不到的是,現在山田太郎們最常吃的不是香港人最愛的吞拿魚、三文魚,而是豬肉。山田太郎們的驚人轉變,實是外國文化對日本飲食影響的體現。

在中世紀,日本基本上是素食國家,人人茹素。這首先可歸因於宗教文化,佛教、神道教等於日本普及的主流宗教都勸阻殺生、提倡素食,於是信徒皆順從其道;另一方面,這也關乎地理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日本內陸缺乏可耕地,然而畜牧業又需佔用大量土地資源,不斷開墾森林,尋找更多空間;食肉的人,又隨便大量捕獵野生動物。此種種終於使日本統治者頒令「禁肉」。

首次「禁肉令」於公元 657 年公告天下,嚴禁在晚春至初秋間,進食牛、猴、雞、狗等肉類。其後,「禁肉令」一直不時頒布。雖然有段時間,日本人仍舊能夠捕獵珍禽異獸滿足「肉望」,但當後來人口逐步上升,森林唯有換成農田,鹿熊等山珍就從此消失,絕跡於日本人的餐桌上。

直到十八世紀,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才開始改變。當時,荷蘭與日本經商,荷蘭人跟日本人說:「食肉有益健康」,從此種下的貪食「肉望」。由於日本人視那些來自歐洲白人為「進步文明」、「破除封建」的象徵,他們亦起了食肉的慾望。1872 年,明治天皇首次「公開食肉」,默許全國上下跟隨其後,才讓日本人開始破戒,開拓食肉新境界。

不出五年,日本人大舉輸入韓牛(朝鮮進口),東京肉食量急升十三倍之多。眼見入伍當兵體態瘦弱,超過 16 %士卒矮於四尺十一,明治政府於是決意推廣「肉食革命」,以食物維新,為求富國強兵。日本的第二波「肉食革命」源於二戰後幾年美國的間接統治。日本人觀察到美帝人人食漢堡包、牛排、煙肉,食到牛高馬大,於是本著「拿來主義」精神,隨即尾從,迎來了更強壯的下一代。

吳局長大遊日本,提到自己「食咗個放題,好正,任食」,那麼他應該 #多謝外國勢力介入 了。沒有外國勢力的介入,沒有經歷世界大戰的風雨,日本人或者還在吃粗茶淡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