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經濟之冬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政經失衡引爆阿拉伯之春,5 年以來,政治變化甚大,卻鮮見重大經濟改革。 圖片來源:路透社

阿拉伯之春爆發 5 年,除利比亞、敍利亞、也門等戰亂地區,不少北非及中東國家均已擺脫動盪,政局相對穩定,加上坐擁大量年輕人口,本來極具發展潛力,現實卻是經濟滯緩不前。哈佛中東研究計劃成員 Ishac Diwan 分析埃及、約旦、摩洛哥及突尼西亞的發展模式,指出政經失衡導致四國變天,然而革命只碰政治不談經濟,制度落後而腐敗,是促成現今阿拉伯經濟寒冬的主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埃及、約旦、摩洛哥及突尼西亞人均 GDP 最多增長 1.5%,反映四國並無發揮經濟潛力。Ishac Diwan 指出,中東及北非國家自 80 年代引入自由經濟,卻無引入自由政治,官商勾結嚴重,特權階級幾乎壟斷開放企業,又以非關稅保護及補貼制度限制競爭,導致經濟增長疲弱,就業機會稀缺,在職人數往往不足總勞動力兩成,而權力集團近親繁殖,貧富愈趨兩極,社會流動幾近停止。體制無法平衡利益分配,社會日益不滿,大型示威招致大型鎮壓,終於變天。

例如埃及自 90 年代經濟改革起,雖然國家支出佔 GDP 比例減半至三成,但政權依然把持市場。至 2010 年,全國八成企業信貸流入 32 名親穆巴拉克商人,霸佔行業六成利潤,但所僱人數僅佔總勞動力一成。

Ishac Diwan 認為,阿拉伯之春並無觸及經濟改革,產權意識不足、尋租壟斷普遍、官僚腐敗、政商勾結等問題依舊拉後腿。上述四國國情迥異,面對挑戰亦各有不同:突尼西亞大吸外資,受自由經濟衝擊,工會與傳統企業備受打擊;摩洛哥與約旦稍為開放,政府願意培殖中小企經濟體,改革阻力來自傳統尋租集團;埃及經濟則依賴與親軍方企業及海灣六國(GCC)融資,低油價時代下,產油大國沙特亦自身難保,「黑金」增長似乎難以持久。

Ishac Diwan 總結,開放經濟,重啟社會流動,難免會動搖既得利益,往往帶來政治挑戰,兩者如何取得平衡,埃摩突約四國終須處理。畢竟,五年以前,阿拉伯之春就是由一張罰單引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