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霆:FinTech 改變的不只是金融業

A+A-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 FinTech)是現時環球金融界其中一個被受關注的議題。諮詢公司安永(Ernst and Young)於三月初發布「FinTech 接受度指數調查」,對英、美、澳、加、新加坡及香港的金融商品消費者進行訪問,指出香港消費者為受訪地區中使用 FinTech 比率最高。雖然香港人對 FinTech 接受程度高,但香港本地的 FinTech 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多個金融中心,甚至中國。

國內的 FinTech 發展由民營企業推動,並帶動市場革新,進而迫使法規及政府政策調整,以配合 FinTech 發展需求。然而,香港金融業零售市場發展完善,購買金融產品尚算方便。而且,FinTech 理論上會減少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ion)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如省去經紀及理財顧問等職位。所以,香港金融業零售市場的供求雙方也不容易找到急切需要發展 FinTech 的誘因。

另一方面,雖然個人對個人借貸平台(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眾籌平台(Crowdfunding Platform)及電子支付和匯款等 FinTech 業務在具有成熟金融體系及高儲蓄率的香港,應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然而,正因香港金融體系成熟,對於支付工具及集體投資等範疇都有嚴格規管。所以,香港要發展 FinTech,更大程度上,需要政府推動及修改法規。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已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動 FinTech 發展,而證監會及金管局亦相繼成立專門的辦公室,與業界溝通及研究發展。可是,若然不使現行法規與時並進,再多的政策推動也是徒然。除了去年通過的「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外,暫未有聽聞有其他法例鬆綁的諮詢。

綜觀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FinTech 不只提高了金融業的效率及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而是透過跨界別發展,把金融業及其他行業共同擴展。國內互聯網金融公司點融網(Dianrong)推出專為飲食業融資而設的「大食貸」,依據飲食業的現金流量規律推出了每日還款機制,既控制投資方的風險,又降低貸款者的利息支出,並提高食肆經營效率,使其不必在需要現金流動時,預留一筆閒置資金作還款。

此外,中國平安與新浪體育於去年中合作推出的「球迷寶」,使球迷可在中超賽事期間透過「球迷寶」購買虛擬打氣工具向喜歡的球員進行「打賞」。實際上,球迷的本金用作購買平安大華基金管理的貨幣基金單位。到結算日時,基金單位會被變賣,本金會發放給相應球員,而利潤則用於與中國足球發展有關的公益項目。雖然薪金優厚的中超球員未必稀罕球迷的打賞,但該項目透過 FinTech 加體育模式加強了社交平台的發展及社會對中國足球的關注,亦變相透過眾籌行為推動中國足球發展。

可見,FinTech 改變的不只是金融業。然而,我們強調 FinTech 的商業利益時,亦需關注其風險,例如網絡安全、投資者保障及大數據下的個人私隱問題等。這些都是監管機構在規管與發展的平衡上的難題,香港 FinTech 的發展看來是長路漫漫。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干諾道中是筆者辦公室的所在地,亦是一條貫穿香港政經中心的街道。筆者希望藉此專欄「妄議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