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奧運會利用各種新科技去提升賽事的水準,最重要的當然是準確地判斷賽果。過去有些常常出現誤判的項目,例如選手距離極短的跆拳道賽事,運動員擊中對方頭部的得分比擊中軀幹高三倍,一個誤判隨時可以推翻賽果。當年北京奧運就有英國選手 Sarah Stevenson 擊中對方頭部而不獲判分,起初被判落敗,後來裁判團翻看賽事紀錄才改判勝利。這次事件引起大會的關注,遂在倫敦奧運上,選手需要穿上裝有感應器的背心,並戴上磁化的手套和襪;今天的里約奧運更在頭套安裝感應器,確保任何得分都能準確紀錄下來。
除了提升執法水平,令運動員專注比賽也是相當重要。在長途游泳賽事中,泳手有時候會忘記自己游了多少個圈,所以在池底會有電子顯示屏告訴泳手剩餘距離。這個簡單而實用的技術首次出現在 2015 喀山世界游泳錦標賽,泳手能夠隨機應變改變策略,發揮自己最佳的表現。
奧運同時是極具商業價值的體育賽事,當然要令觀眾愉快地觀賞各項比賽。據說今屆的射箭選手將會戴上量度心跳的儀器,觀眾可以在屏幕看到選手的心跳速度,一起感受緊張時刻的壓力。另外,響應今年的 VR 潮流,大會將以高清 VR 技術廣播開幕和閉幕典禮,每天亦會用 VR 技術直播一項賽事,令觀眾仿如置身巴西,但又不怕感染寨卡病毒。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獎牌背後是無日無之的苦練,教練團利用科技去改善運動員的表現,包括訓練用的儀器和實戰用的裝備。大家可能立即想到 2010 起被禁用的 Speedo LZR 及其他高科技泳衣。在健全奧運會運用的高科技雖然能夠令賽事更刺激,幫助運動員刷新世界紀錄,但那都是錦上添花,不及科技在傷殘奧運會扮演的角色重要。
傷殘運動員要配戴義肢練習和比賽,當中承受的痛苦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透過不斷進步的科技,包括碳纖義肢和矽質物料的改良,傷殘運動員的輪椅和義肢都變得更輕盈,亦減輕長期配戴帶來的不適及瘀傷。如果天氣惡劣,健全的田徑和單車運動員可以使用跑步機和室內健身單車練習,但其實直到最近類似的工具才有傷殘人士的版本,新儀器能夠模擬不同的環境,紀錄運動員的訓練數據,有助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運動員追求突破的天性給予科技大量的研發材料,所以奧運會一直是科技進步的推手之一。不過,科技和運動競技的關係從來都充滿爭議,有些人認為誤判是比賽的一部份,有些人則認為科技介入比賽會帶來不公平,因為發達國家可以一擲千金研發新科技,而發展中國家卻仍在鬧饑荒。我始終相信科技應該擔當輔助角色,為比賽帶來準確的賽果,一如上面談及的例子都是以不干擾比賽結果為大前提,令賽事更公平、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