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Google 嚇壞:勿自行搜尋病徵斷症

A+A-

iStock_86284241_MEDIUM

察覺身體浮現不尋常的病徵時,大家或會上網 Google 相關徵狀,了解身體出了甚麼毛病。這就出事了!不少人過度依賴網絡的醫療資訊,看到病徵類同的疾病,就對號入座,幻想自己患上該病,甚至被各種絕症的徵兆嚇壞,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美國每年花費至少 200 億美元在不必要的診症上,驅使醫療衛生的開支持續上升,政府更預期,費用將會在 2024 年激增至 5.5 萬億美元。這筆支出竟然與 Google 有莫大關連。負責診症的醫生觀察到,病者來到診症室時,往往攜帶一疊資料,原來他們事先已在網上搜尋相關的醫療意見。

據 2013 的研究,72% 美國人有在網絡上搜索醫療資訊的習慣,其中 35% 主要搜索疾病的診斷方法。而在自我診斷的人當中,只有一半會約見醫生,詢問搜尋內容。Google 今年 6 月披露,近 1% 的網頁搜索也跟疾病徵狀有關。資訊的流通,讓任何人也能成為自己的醫生。

不過,醫生們顯然對自我診斷的趨勢感到不悅,因診斷病症的程序或會被擾亂。病者在網絡上搜集到的徵狀,有時候會指向一些罕見疾病,無形中導致新的「徵狀」在他們身上浮現。比方說他們搜索喉嚨痛時,誤以為是徵狀相似的食道癌,因而焦慮。此外,心理學家亦指,即使病徵沒有浮現,他們只要聽到罕見疾病或絕症,也足以產生健康焦慮

這種毫無根據的焦慮,被稱為「cyberchondria」(上網自我診斷症),在 2003 年得到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的醫學論文證實。科研亦發現,對缺乏醫學知識的人而言,網絡的確有機會增加其焦慮。網絡搜尋器難以篩選合適的資訊,展示出所有由輕微至罕見的疾病情況,搜尋者因無法分辨江湖學說和正統醫學的差異,從而陷入不必要的恐慌,成為自我診斷症的高風險群。

上網自我診斷症甚至構成健康危機。美國頭三號殺手中,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的,便是「醫源效應」(iatrogenic effect)。簡單而言,就是藥物副作用、手術器械故障、醫療失誤、焦慮、以至單純「黑仔」等等無意間造成的原因而產生的疾病或影響。在美國,估計現時每年有約 20 萬人因醫源效應致死,死亡人數比 1999 年翻升了四倍。網絡焦慮病症的抬頭,更有助長這個趨勢之嫌。

所以,搜尋醫療意見時要採取明智的方法,瀏覽有公信力或獲得認證的醫療網站,避免因對座入號而產生不必要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