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減少如 3000 個香港

A+A-
圖片來源:iStock
專家警告,在一世紀以內,未被開發的地方或將不再存在。

地球是我家?因為人類把自己當成主人,又理所當然地認為主人為大,為所欲為。早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大熊貓從原先評定的「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因其數量止跌回升,各界奔走相告。然而,人類在保育的努力還屬杯水車薪,日前學術期刊 Current Biology 便有報告揭示,人類在過去 25 年來,已破壞了十分之一的原野,若情況持續,未被開發的地方或將不再存在。

有別於以往有關森林開發的研究,新研究著眼於自然地域的消失情況。研究人員比較了 1993 年至 2009 年地球的原野(wilderness),發現在南美洲荒地面積損失了 30%,非洲則損失了 14%;全球而言,則總共消失了 10%,即是面積減少了 330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3000 個香港,或兩個美國阿拉斯加州。

原野,又稱「自然荒地」,但並不是指荒廢無用之地,原野是「生態完整」及「近乎免於人類干擾」的地域,包括部分有原住民生活的地方;而若果地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類足跡」(human footprint),包括農耕地、牧場、照明設備、鐵路、公路、航道、人口密集聚居等指標,則不再屬於原野。但注意,該研究排除了南極洲、海洋及大型湖泊等無人之地。

全球則剩下 3000 萬平方公里的原野,佔全球土地面積 23%,主要分佈在加拿大北部、澳洲的沙漠地帶和西部森林地帶、部分亞洲低地森林及中非地區,研究員稱其為「皇冠上的珠寶」,認為大家有責任用保育動物同等的心力保護這些地區。

亞馬遜地區則是第三大的受害地方,亞馬遜盆地的原野從原來的 180 萬平方公里,只剩下 130 萬平方公里,亞馬遜西部的烏卡亞利(Ucayali)雨林便大受影響。烏卡亞利雨林為 600 種鳥類和靈長類動物的棲息地,即使現時其森林開伐的速度減慢了,但研究人員警告,須多加留意在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的破壞情況。

圖片來源:Current Biology
(A)亞馬遜地區、(B)撒哈拉西部、(C)西伯利亞森林西部、(D)婆羅州,均為原野顯著損失的地區。 圖片來源:Current Biology

為何如此緊張這些原野呢?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地理保育學家 James Watson 表示,若剩餘的原野受到侵害,將對人和自然生態帶來不可挽救的影響。首當其衝固然是危害生態多樣性,正如日前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就指出在 6 種大猩猩中便有 4 種為瀕危物種,保護動植物的棲息地便是保育的重要一環。

除此以外,開發原野亦會增加碳排放,加劇全球暖化,因樹林正是龐大碳元素的倉庫,而暖化的後果早已不絕於耳。原野消失,同時亦失去研究人類史前自然環境的參考點。

研究又指出,失去原野的速度遠比設立保護區要快,25 年來消失了 330 萬平方公里的原野,卻只增加了 250 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研究員認為,保育行動的正面例子是有的,但太少,他們均呼籲各國應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地球最後的原野,包括在全球的政策平台上進行,以免為時已晚。「這研究最關鍵的是,當原野消失殆盡,即使它們以某種形式回歸,但你始終不能復原它們。」Watson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