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事變」,其實也算是種族衝突,新界地頭蟲與包括本港人及新移民的公屋申請者之間矛盾,本來透明諮詢,秉公處理,大家也無話可說,但一切這種矛盾,如果有人希望在背後弄一點油水,就分分鐘成大禍。明眼人會說是錢和權累事,但更白一點,不就是貪婪?
非洲盧旺達的種族矛盾釀成 1994 年的盧旺達大屠殺,80 萬人被殺,當中發生了類「舒特拉名單」式的英雄故事,並拍成電影「盧旺達飯店」。2003 年,聯合國訂定屠殺開始首日,即 4 月 7 日,為盧旺達大屠殺國際反思日(International Day of Reflection on the Genocide in Rwanda),讓世人永記及反思這宗難以想像、為期超過 100 天的人道災難。
經歷 20 多年,盧旺達重建大屠殺後支離破碎的社會及經濟,逐步復甦,貧窮人口正迅速減少,但仍然有六成人口每天所得少於 1.25 美元(9.69 港元)。至於香港,橫洲也可以是非洲,各方勢力潛藏惡鬥,表面上則是土地矛盾,再加上一個甚麼也說不關自己事,又總會在場的陰險之人,當非洲逐步恢復,香港則成了非洲一國?
放眼世界,非洲不只有土著獅子大笨象,幾經辛苦,盧旺達的轉變其實值得留意及研究:
1. 快速增長
自 2001 至2014 年,盧旺達的 GDP 每年增長達 8%,是中非各國中,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期盧旺達於今年的經濟將放緩,預期增長為 6%(2015 年為 6.9%)。IMF 表示盧旺達於去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建築業、服務業、農業及製造業帶動,而礦業出口方面,則呈下跌之勢。
2. 貧窮問題
活於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由 2005 年的 57% 降至 2010 年的 45%,大大改善貧窮問題。不過,仍然有 63% 的人口活於極端貧困(世界銀行定義每日所得少於 1.25 美元(9.69 港元)為極端貧窮)。
3. 平等現況
人均壽命、識字率、小學教育入讀及健康衛生皆有改善。盧旺達的男女平權情況也有躍進,女性國會議員佔國會人數的 64%(全球平均比率為 22%),使到女性可以決策及貢獻經濟增長。盧旺達女性可以擁有土地及繼承父母財產。
4. 外國援助
因為屠殺災難後的重建,外國大力援助盧旺達,現時政府的財政預算,仍有 3 至 4 成來自外國援助。世銀表示,盧旺達經濟依然依賴外國援助。2013 年,由於聯合國報告指盧旺達政府支持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叛軍,部分援助被撤銷,盧旺達的經濟增長即下跌至 4.7%。
5. 由農業轉型為知識型經濟?
現時,在盧旺達 1,050 萬總人口中,有 83% 住在郊區,接近 70 % 的人口仍以自給農業維生,而由卡加梅(Paul Kagame)總統領導的政府希望改變此現況,在 2020 年,從低收入農耕經濟轉型成為知識型、服務業主導的經濟體,使人均收入達至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