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曇花一現的大明寶鈔

A+A-
明本「清明上河圖」 圖片來源: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本「清明上河圖」 圖片來源: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幾乎每睇一本關於明朝的論著,都必定引用清代黃宗羲講「有明無善政」的講法,明朝的政治是公認黑暗,連帶明朝的財政經濟情況也極度混亂。明朝的經濟崩壞,跟其貨幣制度朝令夕改,有一定關係。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

大致上,明朝出現過三種形式的貨幣:銅幣、紙鈔以及白銀。明代稱銅錢為「制錢」,在元末明初社會動盪時期盛行,每一個割據軍閥都有其銅幣代表,陳友諒鑄有「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和「大義通寶」;張士誠鑄有「天祐通寶」等。朱元璋在平定陳友諒後,在江西置寶泉局,鑄「大中通寶」,其後在洪武七年,大明寶鈔作為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慢慢取代了銅幣的地位。

根據「明史 ‧ 食貨五」所載,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以桑穰為料,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質青色,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洪武七年,朱元璋設立寶鈔提舉司,即係發鈔銀行的替身,次年就下詔書印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在明朝只屬曇花一現,一如所有古今中外的貨幣爆煲情況,因為中央過度發鈔,然後引發了通貨膨脹,紙幣貶值所致。大明寶鈔被濫發的原因,是因為軍費開支,用來平定內亂,攻打韃靼可汗,另一原因則在於鄭和多次下西洋的航運費開支。後來大明寶鈔崩壞,民間用白銀作交易媒介,在英宗正統元年收取金花銀作繳納田賦安排。

在大明寶鈔過渡至金花銀,明朝政府曾經力挽狂攔,例如擴大紙鈔的使用率,像「戶口食鹽稅」,永樂二年,明朝命全國成年人每月逢食鹽一斤納鈔一貫。原理在於強制逼民間以大明寶鈔交稅,用行政方式減少大明寶鈔流通,從而減少通貨膨脹;也像贓罰輸鈔,所有刑責罰金,可以比折頭以大明寶鈔付錢處理,原理同出一轍。

大明寶鈔之所以值得研究,因為當時歐洲尚未廣泛使用紙幣作為法定貨幣(Fiat Money),而明朝已有雛型。二來,大明寶鈔比宋、元的貨幣使用更進步,因為單一大明寶鈔的使用已長達了 270 多年,而且大明寶鈔也見證了政治在控制貨幣供應的進步。洪武七年間,大明寶鈔幾乎是國內單一貨幣,當時因為元末明初的歷史因素,銅幣可以跟大明寶鈔並行流通,但嚴禁民間的金銀買賣,金銀只容許向政府換鈔,政府的中央銀行功能在明朝已慢慢成型,相對先進成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最年輕的 90 後上市公司執行董事,自以為文藝青年的政治、財經評論人。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