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建聯議員內倡議初中中史獨立成科及列為必修科的動議……這位議員請回去吧,不要再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包括其薪津及重新開辦課程的花費),香港再沒有中史科是世間美事,與其由納稅人出資給人亂搞史觀,不如我們將教授史觀交還自由市場處理,廢除中史科,人人自行選擇讀與不讀;由市場決定歷史的存廢;一地之人是否爭氣,自己決定,與人無尤。
自由市場內裡所有的理念,也是可有可無可交易的東西,要活得自在,只適合心靈真正自由的人。如果你還是給各種條條框框困鎖,例如一定要有家、有國,一定要有人安排教育,那麼請跳過此文。自由市場是買家及賣家皆享自由,無謂辛苦大家。
如何教授「中國(曾)是禮義之邦」?
相較於數理化,凡涉及品味與觀念的東西,在學校教授更易受政治干預,雖然在某些瘋狂的年代,學校會告訴學生,整個國家,包括農作物的生長速度,也可因政治信仰而加快,結果下場慘烈……香港先取消歷史課,因為學科「不受歡迎」,現在又認為沒有獨立成課的歷史課,學生無法全面及有系統認識中華民族發展,對國家無情。結果引來坊間討論,認為一旦開始,課程必然偏袒隱瞞真相。
不過誠然,任何國家政府的教育體系,定會服務執政者,就算是台灣、日本、美國,或多或少也會有些「糾正」及「微調」。在港英時代,中國歷史課隻字不提近代史,怕當時的赤紅問題染紅香港。事實勝於雄辯,當時香港無聲接收大量中國逃難而來的難民及資金,然後提供機遇,堅決隔絕任何火紅思想,講金不講心,創造香港奇蹟。
而到了中國接手香港,自然又希望給香港另一種歷史感覺(對,是感覺)。但中國歷史教育課鐵定失敗,是因為課程跟現況認知的偏差值,定必大到讓人無法接受曾是事實,例如中國是禮義之邦、守望相助、睦鄰互愛,這些歷史民族認知,同學根本沒辦法理解,當大話大到某一個程度,就會成為笑話……但我們為何要納稅給教育局,對下一代講一個不太好笑的笑話?
自由市場取代政府教授歷史
不過,當然如果是民主自由之地,教育人人皆可涉足,內容會在紛亂間漸達每個世代眼中的平衡,但這不是重點,因為這種平衡也是限於一時一地一輩人。真正補完學校教育的,是自由市場的各種貨品,例如電影、書籍、媒體、藝術,以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件事。因為歷史不只是分清黑白,歷史事件甚少黑白分明,就算是,也有無限的層次角度去閱讀。還記得你的初戀嗎?你現在回想,你可以說因為那女生長得漂亮、身材很好(基因決定論),那女生是你的同班同學(地緣決定論),那女生家教很好,人很溫柔優雅(社會階層決定論),那女生因為經常借功課給你抄(經濟決定論)……在自由市場,再離經叛道的角度也可以,也開拓了視野,廣闊了心靈,因為那就是自由市場的美麗,故為免香港政府有心多手或無心尷尬,不如放手不管,全由自由市場決定吧。
我聽過最深刻的史觀分析是來自周星馳的電影「鹿鼎記」,戲中陳近南對韋小寶說:「聰明人都當官去了,反清復明的都是大蠢人。跟蠢人講道理他們不明白,只好用宗教用道義來籠絡他們。你是聰明人,師傅就跟你把道理說明白。滿洲人搶了我們漢人的錢和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復明,把錢和女人搶回來。所以師傅才要你到宮裡去做內應。」不是要說這話正確絕倫,而是這番話本身,便提供了很多閱讀歷史的角度:錢、宗教、女人、權力、種族、地緣、恩仇……
香港的書店一間接著一間結業,也發生了不可思議的銅鑼灣書店事件,當然有人老生常談說香港是甚麼文化沙漠,但沒文化一樣可以發達,沒文化消費的真正問題是在於我們將失去自由。而所有關於文化自由的產業在政治壓力下,也必須更受保障,「著草」也不用選泰國……
至於政府,請不要再開甚麼史課了,你自己到孫中山公園繼續自 High 便好了。如果政府真要做甚麼,不如制訂政策,購買書籍(紙本或電子書)可以扣稅,又或者可以憑單據換取現金劵,在政府管轄下的部門當現金花,例如繳交水費、抄牌罰款、付印花稅等。對國家無情,對人類及自然有情,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在自由法治之地,除了要遵從法律,或是接受法律制裁外,愈少限制牽絆,更有利人的成長及創新,特別是渴望擁有自由心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