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科學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同樣解作味道,英文中「flavor」和「taste」卻有基本分別:taste 專指嚴格意義上的味覺,例如甜、酸、苦、鹹、鮮味(umami),flavor 則泛指風味、嗅覺加口感。當我們談論味道(flavor),說的是大腦對不同資訊的整體反應。

有舌頭,才有味道。現今公認 5 種基本味道均產生於舌頭上的味蕾感受器,不過味道生產工序並非如此簡單,一來或者尚存其他基本味道未獲承認,Bob Holmes 引述多種研究,表示諸如水、鈣、脂肪酸(fatty acids)、澱粉感(starchiness)甚至二氧化碳均是眾多候選對象之一。

Bob Holmes 在論著中表示,飲食比任何活動動用更多大腦系統。
Bob Holmes 在論著中表示,飲食比任何活動動用更多大腦系統。

二來一如上述,味道並非單指味覺,而需倚賴其他感官,交感作用亦會影響味道,特別是鼻後嗅覺(retronasal olfaction),即從口腔和咽頭嗅聞氣味。當患上感冒鼻塞,往往會覺得食物「淡而無味」(tasteless),但事實恰好相反,鼻塞人士正正用到味覺(taste)本身,只是嗅覺欠奉,影響了味道感受,因此應作「淡而有味」。

心理作用亦會左右味感。曾有實驗顯示,同一種酒,兩樽標示不同價錢,先後給予同一個人品嚐,事後總會評價貴酒比較好喝。實驗對象並不只是吹噓或充內行,在其大腦快感地帶的確出現活躍反應,可說他們有真正享受到。Bob Holmes 表示,綜合意識會引發味道變異,很可能是人類獨有的性質。

生理因素對味道的影響一樣不容忽視。有人天生「supertaster」,味覺極度敏感,聽上去像超能力,但往往不會帶來愉快經歷,由於太多食物對其過激,敏感人士多數傾向揀飲擇食;又例如 Bob Holmes 在自己的基因序列發現一種變異基因 T1R3,令其對甜味反應較弱,一般人認為過甜的食物,對他可能只算適中程度。

Bob Holmes 斷言「飲食比任何活動動用更多大腦系統」,同時亦指出現時關於味覺及嗅覺的認識處於起步階段,連基本如嗅覺如何運作仍有爭議,舌頭怎樣感知鹹味和酸味的機制亦未清楚,概因比起視覺和觸覺等感官,味覺與嗅覺相對次要,相關研究自然較少。認識味道的科學,不只是為了方便為菜餚配對飲料、在婚禮上用廉價酒蒙混親友,更重要是破除飲食界的迷信(例如味精有害健康),建立正確觀念,從而推廣健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