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愈無知愈易高估自己

A+A-
梁振英
立法會秘書處發現民建聯議員周浩鼎向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修改者名字顯示為「CEO_CE」(行政長官辦公室-行政長官)。特首辦及梁振英涉嫌干涉立法會調查。 圖片來源:路透社

孔子在二千年前所言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真的有其道理:認識自己知識的貧乏,才是真正的智慧,博學者謙,無知者驕。時空相隔久遠,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寫道:「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 Justin Kruger 與 David Dunning 於 1999 年以實驗驗證這假說,這假說後來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Kruger 與 Dunning 受到一則「聰明笨賊」故事啟發,在 1995 年,叫做 McArthur Wheeler 的賊人光天化日及沒有蒙面之下,打劫在美國賓州匹茲堡的兩間銀行,警方在取得閉路電視片段後一小時便迅速破案。Wheeler 向警方驚訝地表示:「我當時有塗上檸檬汁啊。」顯然,他以為檸檬汁能讓他在鏡頭下隱形。Kruger 與 Dunning 假設,在某方面能力較低的人面對雙重問題:一方面他們容易作出錯誤決定,一方面能力低下亦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能力不足。他們設計 4 項研究來驗證這假說。

達克效應研究一:高估幽默鑑賞能力

在第一項研究中,他們在大學找來了 65 名同學回答問卷,問卷羅列了 30 條笑話,受訪者要就各笑話的好笑度評分,測試其幽默評鑑能力。研究者再以電郵邀請了 8 名專業喜劇演員先為好笑度提供「專業」意見。研究者把以上兩種評分比較,從而得出同學幽默鑑賞能力排名(以百分位數計算),同時同學亦要估計自己的排名是多少。

研究一結果圖表 圖片來源:Kruger, Dunning
研究一結果圖表 圖片來源:Kruger, Dunning

研究一的結果顯示,受驗者普遍高估自己的幽默鑑賞能力,即估計的排名比實際的要高。而在能力較低(排名較低)的同學,高估的程度卻更高。在最低 25% 的同學,平均高估了 46 %的排名。

達克效應研究二:高估邏輯能力

第二項研究則改為測量邏輯能力,可呈現更客觀的能力分數,總共有 44 名同學完成測試。受驗者在回答 20 條邏輯思考題目後,需估計自己在測試中的排名、及估計自己在測試中所答對的題目數目。結果和研究一類似,能力愈低的人愈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

達克效應研究三:未能藉他人表現反省自我

研究並未到此結束,Kruger 與 Dunning 設計了第三項研究,這次是評核受驗者的英文語法能力。研究三除了比較受驗者的自我評估與實質能力的差異,還讓得分較高和較低的兩組同學,回來進行第二部分的研究。在第二部分的研究,同學要為其他同學的測驗評分,評核其他同學的能力水平,然後重新評價自己的能力,用意是驗證能力較低的同學,能否在學習環境中,藉了解他人的水平來反省自我。

研究三的結果圖表 圖片來源:Kruger, Dunning
研究三結果圖表 圖片來源:Kruger, Dunning

研究三結果顯示,低能力組別的受驗者,未能從檢視其他同學的測試卷來調整自己的排名(統計學上不顯著),反之高能力組別的受驗者,無論是學系能力排名及測驗分數,均有顯著的自我上調,收窄認知差距。

達克效應研究四:受訓改善檢視自身能力的認知

讀者或會質疑,低能力者或只因本身較低分,才有更大機會高估自己,Kruger 與 Dunning 亦承認前三項的研究未能排除這種可能。因此研究的最後一塊拼圖,是探究訓練課程,能否改善受驗者後設認知能力(Metacognitive skills),即通過掌握自己思想的模式,來有效學習的能力。

Kruger 和 Dunning 先安排 140 名大學學生接受邏輯推理測驗,其後隨機抽出 70 名受驗者接受相關的短期邏輯訓練課程,另外的 70 名受驗者則接受不相關但學習時數相同的課程。最後他們要重新檢視在受訓前所做過的測驗,估計自己答對的題數和排名,再對比先前所做的估計。結果發現在邏輯推理低分及受訓組,對自己排名比先前準確,但在低分及非受訓組未有這種改善。

花了這麼大氣力,其實就是為了證明人愈無知愈易高估自己,心理學稱之為「達克效應」。杜林普的反對者便以此效應解釋杜林普之所作所為。假如你身邊有這樣的人的話,也應該讓他了解了解這回事。立法會文件上出現的「CEO_CE」又是否和「隱形檸檬汁」有異曲同功之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