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決定人類演化進程?

A+A-
有理論指,人類創造文化,亦為文化塑造,演化歷程隨之與動物區別開來。

有說人禽之別,在於文化之有無。根據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演化及行為生物學教授 Kevin Laland,這種說法只對一半。動物也能模仿、發訊、運用工具,表現出獨特的行為,例如雛鳥會模仿雀群,學習唱出特定的頻率,近乎人類的文化;然而,猿猴無法像人一樣作曲寫詩,或是設計飛機大炮。箇中分別,Kevin Laland 認為在於人類既創造文化,亦為文化所塑造,從而發展出獨特的演化軌跡。

人類智能遠超其靈長類近親,幼兒對空間的認知能力已相當於成年猩猩,而在模仿及理解的社交方面,嬰兒思維也比猿猴複雜,後者能學懂符號表達,卻無法掌握語法,科學界普遍亦認定動物並不具備推理能力。Darwin’s Unfinished Symphony: How Culture Made the Human Mind 一書作者 Kevin Laland 引述一項跨學科研究表示,人類並非單純被動演化,智能、語言、合作與技術等特徵並非因應環境逐步演化而成,而是人類創造文化,再由文化促成。換言之,文化是造成人禽智力差距的主因。

大部分動物均需要透過模仿學習,由於隨時尤關存亡,動物對於模仿的對象及內容十分挑剔揀擇,而模仿必須準確而高效才算成功,演化過程於是有利於具有較強模仿能力的大腦。有靈長類研究發現,行為複雜程度與腦容量息息相關,腦容量較大的靈長類動物傾向模仿創新,使用工具的頻率亦多於腦容量較小的同類。不過,單靠文化智能無法造就高等文明,還需仰賴文化知識累積,而動物傳訊遠不及人類精準,限制了文化及社會發展,奠定人禽之別。

Kevin Laland 指出,人類傳訊之所以能如此精確,不單源於語言的發明,更是有賴教育的出現。教育行為鮮見於自然界,人類之間卻十分普遍。文化仰賴教育傳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並催生出語言。有理論指,語言種種特性--特別是概括能力--目的在於降低成本、提高準繩度以及擴闊教育範疇。憑藉語言,教育與文化得以同步演進。經由反覆演練文化活動,人類認知能力的演化優勢得以出現,不少基因研究指出,經社交傳播的技能已形塑人體及認知能力的演化過程至少 250 萬年。

Kevin Laland 主張,人類在模仿、教育、語言方面的能力促進了前所未見的人際合作,長年活於互助機制之下,「基因-文化雙重演化」(gene-culture co-evolution)創造出人類獨有的心理表現--教育、言說、模仿、溝通等等,最終令人類與動物區別開來。文化看似是上層建築,其實是人類賴以為人的根基;人類演化一日不休止,文化就依然難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