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還應否豢養寵物?

A+A-

當人類為動物爭取權益的浪潮增長到史無前例高度,有人開始進一步反思:我們人類是否還具有豢養寵物的權利

最初令生物倫理學家 Jessica Pierce 質疑人類豢養寵物的權利,是她在寵物店為寵物壁虎購買食用蟋蟀時看到的一幕:數隻新生老鼠縮在食物盒裡,正待主人轉售寵物店,成為下一個寵物商品或寵物蛇糧食:「老鼠是具有同理心的動物,不少科研指出當新生老鼠被迫與母親分離,會承受巨大的悲傷。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牠們?」這件事催生了她後來的出版書 Run, Spot, Run,從成為寵物貓狗盤中餐的動物,到動物農場量產的孱弱純種狗,袋裝金魚盒裝蟋蟀,諸如此類,講述圈養動物的爭議。她認為最大的矛盾在於,人類一方面不斷強調動物權益,另一方面又透過豢養剝奪其自主權。只因我們需要動物陪伴耍樂,便把牠們帶入人類生活,主宰其飲食、打扮、玩樂、生活和行為方式,甚至左右牠們生育器官的去留。

人類視動物為商品由來已久,吃肉穿皮草至少有千年,圈養動物現象也出現經年,但古人對寵物的態度遠比今人粗疏冷漠,時至今日,若要將過往的動物觀套用到寵物身上就令今人心生抵觸。據統計,今天英國的寵物產業總值 106 億英鎊;美國人 2016 年花費在寵物身上的總計也有 500 億英鎊調查反映不少人愛寵物甚於子女、伴侶、摯友,絕大部分飼主視寵物為家庭要員,2011 年更有 16% 受訪英國人將寵物列入戶籍

然而我們不知道寵物會否為這種身份轉變感到高興,Pierce 指:「我們常有錯覺以為寵物比從前有 say,事實可能都是我們一廂情願加諸在牠們身上的想法。 我們在社交媒體為寵物塑造人性化形象,某程度上是抹殺動物本身的存在。」西卡羅萊納大學心理學教授兼人與動物關係學先驅 Hal Herzog,持與 Pierce 類似看法,他認為寵物爭議之所以成為道德問題,是因為愈來愈多人待寵物如人。科學研究反映,即使相對頭腦簡單的動物如金魚,情感世界之複雜豐富也超乎我們此前所想像,「但按照邏輯推演,我們愈是要標籤牠們擁有如人類一般的屬性,我們就擁有愈少操控寵物生活的權利。」

圖片來源:donut2D / Flickr

最近,更有部分國家開始倡議賦予寵物更高的法律地位。2015 年,加拿大和紐西蘭政府頒例,承認動物是「具感知生物」,不屬於人類財產(後來紐西蘭舉國向負鼠宣戰是否有違此法則不得而知)。雖然英美寵物法律地位未有升格,英國 2006 年推出動物福利法,規定飼主需要為寵物提供最基本的照顧;美國有 32 個州份將寵物納入家暴保護令保障範圍,羅德島州更改法將「寵物飼主」身份更改為「監護人」,為關注動物權益者所稱道。

即使放下所有「愛牠即是害牠」的爭論,你有你高唱愛護動物,也不乏有權利無責任的飼主繼續棄養,讓昔日的掌上明珠流離浪蕩在街頭。美國每年有 150 萬寵物因而被處以安樂死,在香港 1 年也有 2 千多隻動物需由愛護動物協會人道毀滅。這些都是人類「愛」過圈養過動物,又棄之如財產的後果。

就算權當圈養寵物存有道德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煞停整個寵物產業?現時依存於寵物概念的動物又該如何處理?雖然 Herzog 和 Pierce 均不認同人類豢養寵物,但二人家中都各有寵物。Herzog 深入研究動物權益問題,反覆思考究竟提倡動物權益者是出於情感抑或理性,寫成書作 Some We Love, Some We Hate, Some We Eat,其後他投身素食者行列,放棄吃肉,棄穿皮鞋,甚至放飛了寵物鸚鵡:「我知道她難以生還,知道她可能會餓死。我想放生為的可能是我,而不是她。」但這又是否最好的結局?

不論道德討論的結果如何,事實是市場——包括部分提倡動物權益者——的購買行為已經決定了寵物產業的存在。不過從相對短促的寵物史中可見,人類對寵物的寵愛易變,Herzog  說:「長遠而言,我相信圈養動物如所有文化現象一樣終會過時,可能機器人會取代動物,養寵物會成為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