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死的法庭插畫

A+A-

Jane Rosenberg 自稱美國法庭的活化石,她自 1980 年入行至今將近 40 年,經手的不乏曾轟動一時的案件,包括名導 Woody Allen 爭奪撫養權案,諧星 Bill Cosby 性騷擾案,作家 Martha Stewart 證券欺詐案等等。她的角色對法庭判決沒有影響力,卻對傳媒乃至普羅大眾尤為重要 —— 她是一名法庭插畫師

法庭插畫最早可追溯至 17 世紀美國的塞勒姆審巫案,但真正與傳媒扯上關係的是 1935 年著名事件林白小鷹綁架案以後的事。當時因案件哄動,不論傳媒還是公眾都竭力想取得內幕,由記者秘密錄影拍成的新聞片段甚至巡迴全國影院,直接導致美國律師協會禁止攜帶相機進入法庭。法庭插畫師乘勢而起,自此在法庭佔有一重要席位,時至今天相機依然被禁諸聯邦法院以外。

美國法庭插畫師真正的黃金時代來臨前,曾經因為被批評行為「與相機無異」,而像英國一般被禁止在庭上作畫,只能在庭上以文字記錄觀察所得,之後才在庭外動筆繪畫。直到 1963 年經過多次抗議,畫師才能庭上實時畫畫。又因同年電視新聞節目積極發展,時間由 15 分鐘延長至半小時,新聞記者要塞滿多出來的節目時間,對法庭插畫需求自然節節上升,加上高調案件一個接一個,令行業進入頂峰時期。

法庭插畫師 Bill Robles 1970 的有名作品,記錄被告 Charles Manson 企圖襲擊法官。 圖片來源:Bill Robles/Library Of Congress

雖然法庭插畫的興起是為勢所逼,不過比之照片,插畫即使像真度不足,也有其優勝之處。插畫師以精湛的速寫技術記錄每一場裁判,記的除了是不受拍攝時機和角度所限的場景畫面,還包含能勾起情緒共鳴的元素。同為法庭插畫師的 Elizabeth Williams 憶述一張被鏡頭嚴重裁剪的法庭照片,一名身高 1 米 96,重近 300 磅的被告俯視其律師:「這是很重要的一幕,然而鏡頭卻無法盡收其中。」此外,照片又有可能意外捕捉到庭上人物的無意流露的表情,無端渲染出別樣的氣氛,掩蓋案件的真實色彩。曾策劃法庭藝術展的 Katherine Krubb 亦認為:「一味追求逼真,只會造成失真。」

另一法庭插畫師 Bill Robles 說:「大家可能覺得這工作易如反掌,其實不然。」除了早開工,法庭見聞往往叫人不安,主角又總是移動不休,永遠不會為畫師擺好姿勢,有時更索性把頭埋進報紙或雙手之間,隱去面貌。「當然他們無論如何都逃不過,法官必會要求他們露出臉來。」工作艱難,有時畫師只能全程乾坐庭上久久不能動筆,Williams 形容:「輕視這份工的話,它遲早會摧毀你。你要有鋼鐵一般的神經才能經受得住。」Robles 也曾見過有後輩在法庭展示屍體、斷肢照片時奪門而出。今天法庭放寬相機禁制加上各種因素,畫師開工不足,更無可能有新人入行,此情此景也就不復見了。

本月初 Taylor Swift 上庭時的法庭插畫,畫師被評畫功不濟。 圖片來源:路透社

近年法庭插畫師成為式微行業,除了因不少州份取消法庭相機禁制外,電視與互聯網的普及、經濟衰退等都是重要因素。儘管今非昔比,不過 Rosenberg 坦然仍熱愛工作:「就算有天中了彩票,我還是會繼續下去的。」愈來愈少法庭需要插畫師,最近白宮禁止傳媒拍攝記者會,是否算得上像 1935 年相機禁令般造就的機遇,讓法庭插畫師一職再次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