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奪得諾貝爾文學奬,瑞典評審讚頌其作品對於人的回憶,人們如何學習埋藏傷心的記憶,有很沉痛的探討。
文學就是回憶,英國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說,甚麼是詩?詩就是「在寧靜之中感情的憶拾」(Poetry is the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而極權政治,是操作記憶,從而塑造歷史,掌控未來。
每個人渡過 20 年,共經歷六億三千萬秒。美國猶太心理學家加利曼(Daniel Kahneman)認為,人對於「現在」(Present)的意識感覺,只有 3 秒鐘。換言之,3 秒鐘之前的一切都已經是往事回憶。
加利曼將每一個人一生共渡過平均約 24 億秒的所有記憶經歷的總庫存,分為兩類。一類叫做「經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另一類就是「記憶自我」(Remembering self)。
每個人對「經驗自我」,都不會刻意記住。例如,每天定時上班、飲食、交通等規律而刻板的活動。
但在日常無窮無盡的「經驗自我」的大分母之中,人會選擇自己的「記憶自我」為分子。加利曼舉例:你為甚麼出外旅行時,才喜歡頻頻拍照,而每天上下班,你卻不會在辦公室拍下自己?因為旅行就是你蓄意選擇的記憶,你認為,旅行的經驗總會比每天上班的經驗更浪漫而美好。
因此,人人的記憶,都帶有選擇性。有了選擇性,就很片面,就有可能只是真相的局部。法庭審案,要聽控辯雙方陳詞,證人傳召愈多愈好,不是怕證人說謊,而是歷史的事實真相,是一幅大拼圖,每人只持有自己那幾塊。
譬如,英國前首相貝理雅,今日成為左右兩派攻擊的過街老鼠。左派只記得貝理雅憑虛假的大殺傷力武器證據而攻打伊拉克,身敗名裂。右派則指摘貝理雅任內中東政策失敗,造成伊斯蘭國壯大,需為今日恐怖主義全球化而負責。
但貝理雅任內 11 年,不止這些:1998 年,貝理雅促成英國勞工每年 4 星期有薪假期;1999 年,一名反同性戀的極端分子在倫敦 SOHO 一間同志酒吧放置鐵釘炸彈,貝理雅的回應,是兩年後通過同性戀合法年齡下降至 16 歲。
1995 年,貝理雅尚未上台。英國有超過四成民意認為同性婚姻是錯的。到了 2010 年之前,此類民意下降至兩成。
貝理雅為弱勢族群和平權,做了許多事,但英國民意的記憶意識,只選擇「侵略伊拉克」,導致大量英軍和伊拉克平民死亡,將貝理雅列為戰犯,非要審訊不可。
長日將盡之際,你的記憶將會是甚麼?你喜歡的人和事,都留下來;不喜歡的一切,隨同歲月流水而逝。人是偏見的,但有時偏見也是一種哲學,而石黑一雄將回憶的偏見,提昇為一種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