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帶不走,壽衣始終要想一想

A+A-

在每天出門之前,你可能都會花費幾分鐘襯一襯衫,思考一下穿哪雙鞋。現代都市人衣著考究,大家都養成了自己的穿搭喜好,但 touch wood 明天就要舉行你的喪禮了,生前有想過人生最後一程要穿甚麼嗎?萬般帶不走,除了業障,會跟著你上路的,最重要還是那件壽衣。

西方國家的壽衣「潮流」,在歷史上經過了從簡到繁,然後再化繁為簡的進程。「泰晤士報」引述葬禮專家 David Collingwood 指:「幾個世紀前,人們一般會穿羊毛造的壽衣。到了維多利亞時期,對壽衣穿著則講究得多了。有能力負擔的話,他們都會穿 Sunday best(周末去教會時的盛裝)。直至 20 世紀,葬儀變得沒有那麼隆重,則一般會依照辦喪單位的建議穿上長袍。」但在當下,Dead Casual 卻更為盛行。David Collingwood 表示:「過去十年,新的趨勢是穿回他們自己的衣服。」

國際殯葬禮儀師協會總監 Alison Crake 指出,當代的喪禮一切從簡,亦愈來愈 casual 和個人化,比如說,現在會看到更多人穿運動衫褲和外套。至於陪葬品,就包括了珠寶首飾、照片、書本和菸酒。這多數是出於死者家屬的意願,他們希望親人至少能感到愉快和舒服。這個趨勢加上日漸淡化的宗教氛圍,令葬禮得以呈現更多死者的個人特色。

英國其中一家最大的殯葬公司 Dignity 的員工 Stuart Cox 表示:「葬禮變得個人化,也反映了普遍的社會風氣。」在當地,傳統的三件頭禮服已經過時,現在較為流行的壽衣款式是牛仔褲、運動外套、心儀球會的球衣、工作服甚至睡衣。任職於倫敦殯葬公司 T Cribb & Sons Kate Short 則分析:「我會建議為死者挑選一件他們在生時感覺最好的衣服。很多男性會穿牛仔褲和球衣,至於女士,不同年齡層的選擇沒太大分別。較為成熟的女性,一般會穿連身裙或是襯衫配長褲。」她又補充:「但如果是老人家,尤其是生前住在老人院的,她們多數會穿晚裝。」

Alison Crake 認為:「我想,原因和悼念的形式改變有關。過去 20 年,大家哀悼至親的心態開放了,葬禮不再關乎一個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一個部分。」在曼徹斯特同樣從事殯葬工作的 Rosie Grant,就正正遇過不少有趣和具個人風格的「壽衣」。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在人生的最後旅程,選擇穿上全副單車套裝。亦有一個年輕女士,換上她最愛的 Cosplay 服裝,以另一個身份結束人生。

David Collingwood 對於壽衣「潮流」的更替,也顯然是正面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葬禮也是。」

回到香港,跟歐美國家的情況頗為相近,近年的喪禮亦與時並進,趨向簡單免俗。傳統的中式殯葬有大量細節,而以唐裝為主流的壽衣更有極多穿搭規矩。比如說,土葬不能穿皮革和羊毛衣料,男性的壽衣須「七領五腰」,女性則是「六領五腰」,即分別要穿 7 件或 6 件上衣,而下身則要穿 5 件,同時女性壽衣的總數為單數。除此之外,亦需要備上四季衣物作陪葬。

不過,隨著時代遞變,現今的殯葬儀式都不如過去嚴謹考究,一來是社會風氣崇簡,二來是傳統太繁複,難以完全跟隨。曾在香港殯儀公司任職的 Penny Chan 指出:「在香港,長生店的長衫馬褂能做得如此『四正』(音:試正)的已經不多了,很多時都是出於對老人家的尊重,想他們穿著得禮,才會特意去買一套壽衣。」但她亦提到,以當下的習俗,壽衣不再是喪禮上的必需品:「由於本身都要準備好幾件先人生前的衣物作陪葬品(陪葬衣物必須生前穿過,不能新買),現在部分家屬不會買壽衣了。」

除了四季衣物,Penny Chan 表示,較常見的陪葬品是一些宗教用品如佛珠和「聖經」,或是摺扇這類死者昔日的慣用物,甚至是植物。「比較印象深刻的陪葬品,是假牙。這對化妝師來說很重要,儀容會好看一些。」她形容,今時今日的葬禮,比過去開明得多,無論是壽衣的樣式和陪葬品,基本上亦沒太多限制,主要是按照家屬的意願。

或者就正如連鎖殯葬公司 Kanes Funeral Services 的 Michelle Kirkman 所總結:「我們更建議選一件能反映死者個性的衣服。穿一件他們生前從來沒穿過的衣服,其實並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