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會否為南極帶來災難?

A+A-
中國首次有航空公司籌組旅行團,企鵝有難了?

近日中國媒體廣泛報道,中國首次有航空公司籌組旅行團,以商用機載著 22 名中國遊客飛抵南極,此舉樹立了中國旅遊業拓展到地球第七大洲的里程碑,亦意味著在不久之後,一般中國遊客都可以自行組團,暢遊南極大陸。

事實上,中國如今是南極遊客中僅次美國的第二大國家,而鑑於歷年來中國遊客於外地觀光常有不文明壯舉,甚至惹來當地民眾反感,消息一出,不少人都對南極的海洋生態和動物安危表示擔心。不過,諸如企鵝會否變燒鵝,中國大媽會否隨地便溺或其在南極大陸跳廣場舞等憂慮,可能只屬網上戲言,身處南極的專家倒沒有太過把大媽們的破壞力放在心上。

歷年來中國遊客於外地觀光常有不文明壯舉,甚至惹來當地民眾反感,不少人都對南極的海洋生態和動物安危表示擔心。

首先,中國大媽要空降南極,可能言之尚早。皆因這次所謂的南極首航里程碑,實情可圈可點,亦有作大成分,尤其「首航」的說法並不正確。外媒踢爆,雖說行程是由香港出發,經 15 小時到達南非開普敦,補充燃料之後轉飛 5.5 小時進入南極洲,再經 5 6 小時於南極降落,但其實中國媒體誇大其詞,自開普敦到南極的航線本身就是由南極旅遊公司「白色沙漠(White Desert)」所經營的固定行程,所以,所謂的破天荒首航,說穿了就只是把遊客從香港帶到南非,再跟旅行社合作的活動,實有取巧之嫌。

另一個坊間常被媒體誤導的想法,就是覺得愈來愈多遊客,尤其是中國人,對南極大陸感興趣,而旅遊活動的大幅增加,將會破壞南極的大自然生態。BBC 引述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tarctic Tour OperatorsIAATO)的數據指出,每年 11 月到翌年 3 月底是南極旅遊季節,整體來說,到訪南極的遊客確實有所上升,但趨勢並非直線向上。早在 2007 2008 年就已經達到每年 46,265 人的高峰,其後隨著全球經濟下滑,以抵達南極為人生目標或熱愛冒險的富豪便大為減少,令遊客人數顯著向下。過去幾年增長平穩,而去年前往南極的遊客人數為 44,367 人,只是追近了 10 年前的人數。由於普羅大眾對南極並不熟悉,他們對南極大陸觀光化,人滿為患以至影響自然生態的憂慮,正正跟真實狀況稍有落差。

南極之旅發展至今,亦甚有彈性,短至 6 天,長至 3 周以上,因此這數萬名遊客也不是全員登陸南極,當中有一部分只會留在船上觀光,然後折返阿根廷或紐西蘭。IAATO 成員 Amanda Lynnes 接受訪問時表示:「南極還可應付一定程度的遊客增長,但當然持續監管是必須的。」據她所指,協會遵照「南極條約」運作,規例相當嚴格,譬如在任何時間和任何登陸點,總人數都不可以超過 100 人,登陸之後,與野生動物的距離亦有固定限制,這都表明南極目前並不是中國大媽可以隨意撒野的場所。曾到訪南極的記者 Juliet Rix 撰文提及,除非你是生物學專家,否則一般人都需要跟企鵝保持 5 米距離,而登陸後除了拍照之外,甚麼都不能做,不但不能進食和抽煙,連撒泡尿都不行。

登陸南極有嚴格限制,譬如跟野生動物需要保持 5 米距離。

事實上,對南極有深入研究的專家都不太擔心遊客對南極所構成的破壞,一直以來,他們都認為駐守於南極的科研基地,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或更為顯著。Juliet 過去也曾反思自己的南極之旅,會否也充當著破壞者的角色。不過,南極專家認為不需要太有罪惡感,就像海洋生物學家 Phil McDowell 所指,老生常談而一直沒變的是:「不是遊客,全球暖化才是企鵝的末日。」 

不過,Lynnes 仍審慎表示,遊客數量逐漸上升,而他們在南極進行的活動亦變得多元化,譬如划艇、爬山或潛水,這都需要多加監管。但這裡則延伸出另一個隱藏在南極冰川下的狀況,遊客的數量和行為可以監管,更深層面的事情卻誰都監管不來。 

確實會讓全球國家著緊的,並不是到訪南極的中國遊客由 2008 年的 100 名激增到 2016 年的 3,944 名,這種上升勢頭純粹煙幕,亦解釋不了中國主流媒體對涉足南極的大肆張揚。真正的驚人增長源自中國政府本身對南極的興趣。無疑是最遲起步的國家之一,但從 1985 年(同年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到 2014 年,中國已分別興建了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速度極快,而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如今以「軟著陸」方式振振有詞地推動南極旅遊業發展,變相是宣示中國有意拓展南極版圖,並且在國際間展露競爭者的實力。

各國爭相在南極開設科研站,皆因凍土之下的石油庫藏量驚人,曾有預測指高達 2,000 億桶。

1961 年簽訂「南極條約」,全球主要國家都有共識,南極大陸是非戰之地,不存在任何國家擁有其領土主權。然而,當年的「南極條約」只屬君子協定,並無國際約束力,現時南極的政治生態呈冰封狀態,都是出於國家之間互相自律。各國之所以爭相在南極開設科研站,動機明顯,幾乎所有科研計劃的核心團隊都是由地質學家組成,南極凍土何以值得各國每年花費大筆資源進行考察?

事關從來未被開發的南極,石油庫藏量驚人,曾有預測指高達 2,000 億桶。儘管以今日的技術來說,開採成本高昂,回報有限,但終有一天會找到辦法。各國早派出科研團隊駐守,不無借科學之名,部署掠奪資源為實。故此,近年中國高調涉足南極發展,意味著將來會是一大威脅。

同一時間,英國南極調查局近日亦作出高調宣佈,指英國境內最高的山脈,位於南極洲的 Mount Hope,經最新測量之後,海拔達 3,239 米,而在英國本土的最高峰 Ben Nevis,則只有海拔 1,344 米。該局負責人 Adrian Fox 指消息令人興奮,但這個說法同樣是受質疑的。在 1908 年,英國單方面聲稱擁有南極屬地(British Antarctic Territory),這一直沒有受到國際完全承認。而英國聲稱擁有的南極屬地,又同時跟智利和阿根廷聲稱的領土範圍有所重疊。「南極條約」中雖列明禁止各國軍事活動,但在不毛之地形同虛設,智利和阿根廷都早在南極部署軍隊。加上南極大陸並無電波訊號干擾,其實各國心知肚明,第七大洲是地球上最適合進行間諜活動、網絡監視和部署遙控軍事武器的地方。

無污染的南極大陸,表面上人跡罕至,是大自然瑰寶,但實際上除了每年幾萬名遊客紛至打卡,在雪土的背後,南極的灰色地帶早就踩滿了人類早著先機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