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馬其頓 —— 新國度下人民對國家的愛

A+A-
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的中心廣場中豎立的亞歷山大大帝雕像。

馬其頓,一個不太起眼的歐洲國家。友人年前從當地回來,分享的遊記,讓我在想,歷史上的馬其頓已經消失了,新的國度如何成形,國民又如何定位?

馬其頓鋪天蓋地都是新政府為建而建、奢華不實的博物館、雕塑和擺設。為了重建國家尊嚴及國家民族自我認同感,導致財庫空虛。當地不少工程都處於半爛尾的狀態,而建成了一半的仿歷史仿奢華的建築更是說不盡的悲涼。

友人談起在保加利亞的青年旅舍的經歷頗有趣,她遇上幾個英國大學生,算是第一次聽到 Macedonia 這個名詞。後來她參加保加利亞的城市導賞團,發覺保加利亞本地人對 Macedonia 評價甚為偏激。主權爭議並不局限在狹窄的世界裡,這個例子讓人反思西藏、新疆、釣魚台等主權紛爭,到近年有一種無謂的香港獨立討論,但從馬其頓、希臘和保加利亞的主權紛爭與文化衝突中,其實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自古以來的領土,反之,要讓活在現世的人,明白和了解邊界、主權和抱有愛國之心,斷不能用一堆博物館、文宣和法律就建構得到。需要的,是政府與人民達成共識,注入一家人的元素,讓人民發自內心去愛這個新國度。

在旅行中讓友人感受深刻的是,付款參觀的國家博物館中設有導賞團,導賞員西裝筆挺,博物館設計是歐式古典宮廷風格,保衛森嚴,滿懷憧憬欣賞裡面的展品,卻被裡面清一色類型的展品狠狠打臉。似乎這個國家沒有一點值得展出或可以展出的歷史軌道與痕跡,遊遍了博物館後,只有流於導遊口述的片面歷史印象。若非事後閱讀更多的參考資料,實在無法構想出整個馬其頓的歷史文化與價值。倒是因為她,我細看網上的歷史,才明白過去幾世紀,Macedonia 代表甚麼。

Macedonia 全名是 Republic of Macedonia,中文譯名是馬其頓共和國,毗鄰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及希臘。歷史上原本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後來隨著  1991 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後,宣告獨立,從此掀起無休止的歷史爭論與文化衝擊。

馬其頓國民認為其種族認同與地理邊界與希臘有著根本的分別,因此從不是希臘領土的一部分。在希臘,故事則是剛剛相反的說法,希臘堅稱擁有希臘北部馬其頓省份的領土主權,宣稱使用馬其頓為國名侵犯了希臘歷史文化上對此名字的擁有權。

最複雜的問題往往從最基本的生活細節開始蔓延、擴大。導致馬其頓與希臘發生爭端的就是國名問題,以至他們都引以為傲的歷史風雲人物亞歷山大大帝到底在哪裡出生。在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的中心廣場中豎立的亞歷山大大帝雕像,帶有提升國家人民自我認同的意義,提醒著遊客,馬其頓所認為的事實 —— 這裡才是亞歷山大大帝出生的地方。

直至今天,聯合國,歐盟國家以至一些國際組織仍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FYROM)稱呼馬其頓。去年 6 月中,有報道指希臘與馬其頓距離就國名議題及馬其頓加入北約組織議題達成共識的日子不遠了。據聞有關議題的和解方案展開完全是基於經濟考量,雖然仍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看來找到共同點,即使是根深蒂固近 30 年的問題,也有一線生機的。

希望有天,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也有新的定義,讓兩岸人民共同擁抱中國的新概念。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張景宜,遊走於新加坡、北京、台北和倫敦的媒體人。曾於海外電視台、報章和網媒工作,閒時亦為兩岸三地智庫提供政策研究和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