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經濟史】4 個指標,顯示中美貿易戰不是最大

A+A-
大豆是這此貿易戰的其中一個關注點。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美貿易戰已展開,中國商務部稱之為「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足見大國對自身經濟力量的自信。然而,據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系教授 Douglas Irwin 分析,「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早已出現,而非是次中美貿易戰。真正最大規模的,乃美國於 1930 年代發動的一場貿易戰。無論是廣泛性、進口貨品數字、關稅及持續性,此次中美貿易戰規模皆遠不如當年有份促成大蕭條的那一次。

Irwin 直指所謂的「最大」:「是中國人的誇張說法。」因直至目前,中美貿易戰規模尚稱不上「最大」。「在大蕭條時期,世界貿易規模縮減 25%,其中約一半由貿易壁壘(Trade barriers)造成。我們現時沒有看到,世界貿易像過去一樣大幅減少。」

Smoot-Hawley Tariff Act 的發起人,Willis C. Hawley(左)與 Reed Smoot。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當年發動貿易戰的國家,亦是美國。1930 年 6 月,時任總統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簽署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即時徵收數百項產品的關稅,令美國平均進口關稅提高至 45% 以上。面對美國的舉措,歐洲及加拿大等國,亦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措施。全球貿易量因而大幅滑落,普遍意見認為,當年的保護主義,使經濟大蕭條更為嚴峻。

回到現在,儘管許多意見反對杜林普發動貿易戰,因擔心美國會重蹈覆轍;但就全面性而言,杜林普開出的關稅清單,並不如 1930 當年全面。相對大蕭條時代的全球貿易量下滑,世界貿易組織亦預計,全球貿易量在 2018 年仍會錄得增長。

此外,Irwin 提出從 4 項指標,比較兩次貿易戰的規模大小:

涉及國家

1930 年的關稅法案的對象,乃涵蓋所有國家近 900 種產品。相反,目前為止,杜林普僅對大多數國家的鋼鐵、鋁材開徵關稅;而要面對長長關稅清單的國家,只有中國一個。涉及國家的多寡,分別在於,當一國對所有國家設立貿易壁壘時,意味該國無法從其他國家入口相關商品。但以目前為例,假使美國的工廠或商店,不再從中國進口產品,他們可轉購柬埔寨、越南等地的貨物。同樣道理亦適用於中國,提高美國大豆的關稅,國內便轉而採購更多巴西大豆。

Irwin 又補充:「1931 至 32 年,其他國國家提高關稅的政策,不限於針對美國,進一步加劇貿易戰。但今天,其他未被美國對準的國家,則轉向貿易協議。」可見,貿易戰的對象單一,引發的規模或不如當年。

進口百分比

受提高關稅影響的貨品,佔整體的進口量,亦是衡量的指標。Irwin 曾在其著作中記述:「1930 年,佔美國總進口量 3 分之 1 的貨物,提高了關稅。」但就目前而言,杜林普宣佈增加的關稅,僅佔美國總進口量的 4%。假如計算杜林普打算加碼的 2,000 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受影響的進口量,亦只達到整體約 12%。美國需要繼續對汽車、貨車及車輛零件徵收關稅,總量才會高達 27%,較接近當年水平。

關稅水平

一般而言,關稅愈高,對經濟的影響愈大。目前為此,美國就鋼鐵及各種中國產品,徵收關稅為 25%。據世貿組織的數據顯示,此前美國的平均關稅低於 4%,故是次的關稅水平屬急劇增長。但與 1930 年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因當年的關稅法案,將涉及貨物的平均關稅,由 38% 提高至 45% 。而且,結合受影響的進口百分比作考慮,當年達 3 分 1 商品,稅率接近 50%;現時的貿易戰,則只影響 4% 進口商品,關稅增至 25%。無論「質」或「量」,均不能與美國當年開出的關稅措施比擬。

持續時間

貿易戰持續時間愈長,產生的經濟影響便愈大,這點自然不過。相對自 1930 年起,歷時 4 年的關稅法案,杜林普在本年 3 月初,才加徵鋼鋁關稅。而且,就中國而言,大部分加徵關稅的措施,只是近日開始才展開。就目前而言,其影響尚不能與持續 4 年的關稅法案比較,除非中方預期,此次中美貿易戰將曠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