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及高齡化的日本,如何解決勞動力難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的少子化和高齡化愈趨嚴峻,約 1.27 億的全國人口持續減少。本土年輕勞動力驟減,迫使日本政府開始輸入更多外勞,應付多個行業的人手需求。以日本最大的連鎖便利店 7-11 為例,現時就約有 7% 員工是外國人。不過,這些外籍人士離鄉別井,來到一個從文化到語言都很陌生的國家,怎讓他們適應及融入社會,成為僱主乃至當局必需解決的難題。

勞動人口不足的單一民族國家

日本是個單一民族國家,國民對外國人的接納程度較低。根據 2017 年末的統計,與其他單一民族國家相比,南韓人口有 4% 是外國人,長居日本的外國人卻僅佔總人口約 2%。去年一項民意調查統計,日本人對於接收外勞的意見,贊成的有 42%,反對的也是 42%,在 18 至 29 歲的年齡層間,六成人贊成;在 70 歲或以上階層,贊成的則只有三成人。然而,抗拒是一回事,有需要是另一回事。

過去 20 年,日本 30 歲以下的勞動人口減少近 4 分之 1,加上人口老化,有些工種的工資難再吸引年青人,遂轉而依賴外勞。例如護理工作,職位空缺就比實際求職人數多 60%。今年 6 月,政府宣佈擬定「指定技能」的工作簽證,覆蓋農業、建築、酒店、護理和造船等行業,計劃在 2025 年前接收 50 萬新勞工,意味政府願意接納更多低技術勞工。態度如此明顯轉變,或多或少受到了行業帶來的壓力。

6 年前,埼玉縣川口市的櫻林療養院(さくらの杜)聘用了第一批外國員工。雖然有些人仍對他們保持戒心,但院內部分病人開始會叫「gaijin」(外人,在日語有外籍人士之意)來幫忙。來自印尼的護士 Verlian Oktravina 說,和她一起工作的日本人,比起懷有敵意,更多是感到好奇。療養院的負責人山下洋子亦向「經濟學人」表示,最初對聘用外國人也心存懷疑,但病人慢慢發覺這些外國人的工作能力與本地人一樣好,她自己亦改變了看法。現時該療養院約有 8% 的外籍員工。

接收外勞的潛在矛盾

在日本郡馬縣的農場工作的泰國人。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在短期之內,恐怕難以打破勞動力不足的困境,如有更多外籍員工能融入社會,或能達到雙贏局面。移民政策研究所所長坂中英徳認為,旅遊業確令日本人更多接觸外國人,但要讓社會接受外勞的存在,仍有一定困難。

理論上,日本簽發給外國人的工作簽證,只給予擁有高技術的優質人才,但現實是,較低技術的人可被當成「學生」或「實習生」入境。這類勞工的數量正急速上升,當中約 3 分之 1 人來自中國,越南和尼泊爾籍的人數亦在增加。由於不少實習生留日時失蹤,繼而非法居留,或是曾作盜竊等違法行為,一些日人難對外勞放下戒心,憂慮他們會令治安惡化。

再者,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始終是個難題。高技術人才毋須必通日語,但其實只有樂天等少數公司,才會用英語工作。至於持學生和實習生簽證的勞工,縱然必須通過日語測試,且不允許攜帶家眷入境,可是以年資作為晉升條件、過長工時等特殊的日本職場生態,亦降低日本對外勞的吸引力。

即便是擁有日本血統的移民、亦即是「日系人」,可以憑藉血緣關係移居日本,理應是較易融入日本語言和文化環境的一群。但政府對他們的幫助較少,甚至更為冷漠。譬如在 2008 年,當時日本經濟轉差,失業率上升,政府便為「日系人」提供機票和其他資助,讓他們遷回原來國家,條件是不再返日。

瑞士蘇黎世大學日本社會科學系教授 David Chiavacci 指出,日本至今主要接受高技術人才,即使沒有融合計劃也能安然無恙,但隨著居日外國人增加,尤其是輸入更多低技術外勞,若然繼續忽視問題,恐會引發貧民窟化和貧困等問題,促使政府限制移民人口。坂中英徳則相信:「通過良好的政策,我們有望從世上最抗拒外來人口的國家,變成接納外人的模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