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沉迷電子遊戲會被視為沒有出息,但隨著有玩家贏得世界大賽吐氣揚眉,並得巨額獎金,精通電玩的形象變得更正面,為精益求精,近年更發展到可組隊參與電子競技(e-sports)。名為「競技」,也意味著其已漸漸提升到運動項目層面。一直以來,大學及中學都會為出色運動員提供獎學金,以鼓勵其為校爭光,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加現時已有不少院校為電競選手提供獎學金,似是正式對電競予以肯定。
在美加高等教育之中,電競已佔運動一席位。美國大學電競聯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Esports 執行董事 Michael Brooks 指出,在過去 2 年中,協會已參與 98 個美國及加拿大校隊項目,協助提供 1,600 萬美元獎學金。
電競成大學體育項目之一
在羅伯特莫里斯大學(Robert Morris University),電子競技屬於該校體育部門。與其他運動員一樣,電競隊成員會由運動教練指導,接受輕度健身訓練,他們在星期一至四,每天花 3 個多小時練習,包括分析比賽影片、參與建立團隊合作的活動、交流會等。 負責該項目的 Kurt Melcher 說:「在大學領域中進行競爭比賽,是真正有其有深度的,當中有深層次的戰略,需要與團隊通力合作,要熟練才能成功。」
Melcher 具有傳統運動的背景:在大學畢業後先後擔任過足球教練及大學的助理運動總監。直到 2013 年,他注意到在校園裡,學生正因為電子遊戲而結成團隊,於是向管理部門提出建議:將電子遊戲變成一個運動項目。他明白電競可否稱得上運動仍存在爭議,但卻認為,這條界線其實從來都不明確:「當你看體育運動時,你如何定義哪種是運動?」現在,該校近 90 名學生參加比賽,其中約 80 人獲得電競獎學金,大學代表隊成員更可獲得覆蓋高達 70% 學費的金額,後備隊員亦能獲得 35% 的學費獎金。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今年有 23 名學生得到電子體育獎學金,大學電子競技項目負責人 Mark Deppe 表示,學校的電競運動員每星期會投入 15 到 20 個小時訓練。他們會參考其他隊伍的比賽片段、觀看訓練影片評估表現、召開團隊會議、每兩星期與隊伍的心理學家見面一次,而且每星期也會跟私人教練一起鍛煉,除了一般帶氧運動,還有恆常訓練核心肌肉、手臂、肩膀及手腕等。
遊戲軟體影音串流平台 Twitch 的主管 Mark Candella 直言,電競不只是遊戲那麼簡單:「這是關於紀律、實戰練習,亦涉及團隊合作及協作,還有體格。這些年輕人每分鐘最多可以進行 360 次精準操作。他們的手指、雙手和眼睛可以極速而配合地移動。」
在高中及大學層面上舉行競賽遊戲,更洗走過往社會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正如 Melcher 所描述,過往沉迷電子遊戲的孩子是「反鎖自己在地下室、反社會、憤怒、飲 50 瓶碳酸飲料,而且並不像是會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但現在學校反而以電子遊戲,將學生帶出地下室及睡房。
為大學物色電競高手
位於紐約州的 Bay Shore High School,12 年級生 Ryan Champlin 在父親 Chris、弟弟 Kyle 及電腦老師 Mike Masino 的幫忙下,組織起電競團隊,並透過高校電競聯盟 High School Esports League 參與比賽。該聯盟是一個舉辦組織競賽的機構,同時亦為大學電競項目招募成員的渠道。
該組織的行政總裁 Mason Mullenioux 指,聯盟有數十個招幕者正在尋找適合的獎學金候選人,所以不少玩家現通過大學或組織(如高中聯盟)建立個人紀錄,以便學校可以找到既能達學術要求,又能勝任學校電競陣容所缺的選手學生。Champlin 便成為招攬對象,現已收到曼隆學院(Menlo College)的獎學金,那幾乎是全數學費,以體育獎學金形式提供予電競選手。他直言:「如果我玩欖球或曲棍球,也會得到同樣的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