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11」後遺:如何告別衝動消費?

A+A-
圖片來源:STR/AFP/Getty Images

同一個週日,當歐美多國悼念一戰死難者,不少網民則為購物節最後衝刺。誰都知道,這種興奮來得快去得更快,往往尚未到貨便在頭痛,當時怎會買了一堆垃圾?但人就是會衝動消費。嘉信理財的最新調查顯示,64% 受訪的美國人後悔為新衣、新車、度假及電子產品等一時的享樂花錢。那麼為何我們像是著了魔,明知要省吃儉用還卡數,卻仍忍不住手買買買?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就此訪問心理醫生 Mark Tobak,他對消費心理素有研究,曾出版 Anyone Can Be Rich!: A Psychiatrist Provides the Mental Tools to Build Your Wealth 一書。Tobak 表示,無法延遲滿足和衝動傾向,均為人之常情,只不過諷刺的是,人愈窮情況就愈嚴重。個人理財網站 Bankrate 的調查發現,年賺少於 3 萬美元的美國人較其他收入等級者,多花 13% 於外出用膳、現調飲料及買彩票之上。

Tobak 解釋,財政緊絀的人會「抓住任何能夠找到的樂趣,寄望在這個不甚友善的世界中,為自己保住一些東西」。他又指,雖然一般認為,當人太窮就會想要囤積現金,然而現實正好相反。「隨著絕望加深,人會想冒更大的風險,而彩票正是個比儲蓄戶口更大的風險。」而事實上,無論有錢沒錢,也會受彩票吸引。「畢竟我們都因消費和冒險而產生激情。即使現在輸了,你在中獎時仍會得到累積下來的興奮。」

社交媒體亦引誘很多人花錢消費。銀行 Ally Bank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74% 受訪的千禧一代表示社交媒體影響他們的購物行動。該行的消費者與商業銀行產品總裁 Diane Morais 表示:「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得到,這種奢華的社交媒體生活方式正在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跟上別人』的需求是場與個人財務的永恆鬥爭。」從心理學來看,社交媒體已經「重新訓練」我們的大腦,變得不太把長期成就視作快樂。當人習慣從網上互動得到即時興奮,省錢的滿足感比起來或較為遜色。

另外,有些人儲不到錢,可能只因從未在家或學校認識理財,又或者是他們自我質疑,能否在較小的預算中,作出有意義的改變。但 Morais 認為,原因為何都不重要,因為告別衝動消費的關鍵,僅在於認識這份衝動,並且進行規範。她建議,每次網購前先自問,「有在好好儲嗎?」、「這筆開銷會破壞計劃嗎?」、「我能負擔得來嗎?」以及「我真有想過買它嗎?」。此外,她還推薦使用自動儲蓄服務,那麼就算忍不住買了,部分的錢也已先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