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電影,必須要符合史實嗎?

A+A-
電影「綠簿旅友」劇照。

真人真事電影很多時會濃縮史實,或是刻意加入戲劇效果,有人認為這是在史實加入藝術元素,有人則認為這種呈現極為失真。今年幾套奧斯卡候選電影,像是「爭寵(The Favorite)」及「綠簿旅友(Green Book)」,都被指責失實陳述歷史事實,英國歷史學家 Alex von Tunzelmann 就在「衛報」撰文探討歷史電影是否必須要準確。

(注意:下文含少量劇透)

綠簿旅友講述非洲裔美國鋼琴演奏家 Donald Shirley 及其美藉意大利司機 Tony Vallelonga 在 1962 年一同深入美國南部巡迴演出的故事。Shirley 一路上飽受人身攻擊。開始時,Vallelonga 也對黑人充滿敵意,但當他在旅程中與 Shirley 互相了解,看到 Shirley 努力克服往南演出的困難,終於戰勝了原來的偏見。電影帶有鼓勵觀眾不要成為種族主義者的訊息,然而,Shirley 的真實家庭卻批評電影製作人事前未諮詢他們,主角之間沒有如此親密的友誼,Shirley 仍在生的兄弟更形容電影是「謊言交響曲」,專注於白人視角,而犧牲了黑人角色。

歷史學家 Simon Schama 亦對「蘇格蘭女王:爭名奪后(Mary Queen of Scots)」中,伊麗莎伯與她的表姊妹蘇格蘭女皇瑪麗一世的虛構事件表示遺憾,他在 Twitter 中指出:「所有事情,都是伊麗莎白及瑪麗從未遇過的,在電影卻無故出現。」另一方面,「爭寵」的歷史顧問 Hannah Greig 承認,安妮女王並不曾在其卧室中養 17 隻兔子,更說過兔子是「是 18 世紀早期的食品和害蟲」。

面對真人真事電影的失實處理,專欄作家 Simon Jenkins 在報紙中對此提出詰問:當世人對假新聞有如此多焦慮時,何以「假的即時歷史(fake instant history)」會得回報:「『爭寵』的導演 Yorgos Lanthimos 隨口說,『電影中有些東西是準確的,但有很多不是。』一個歷史學生應如何理解此事?」審稿員(Script reader)Gavin Whenman 則反駁:「那他們何不去進行實際的歷史研究,而要去觀看一部並非為紀錄而拍的電影?」

1991 年的電影「驚天大刺殺」也曾引起歷史學者的疑慮;圖為劇照。

究竟歷史電影非百分百忠於事實,會否影響普羅大眾對歷史事件的看法?近 30 年前,許多歷史學家對由導演 Oliver Stone 執導的「驚天大刺殺(JFK)」中,虛構謀殺約翰甘迺迪的陰謀一事感到擔憂。1963 年至 2001 年間,民意調查 Gallup 追蹤相信兇手 Lee Harvey Oswald 是陰謀中的一部分,而非單獨行事的美國人比率,統計數據顯示,這部電影所產生的影響並不大。1983 年,74% 的人認為事件是一場陰謀,而電影在 1992 年上映後,升至 77%,但到 1993 年,已經回落到 75%。事實上,在 1966 年,只有 50% 民眾認為是陰謀,而 1976 年則是 81%,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眾議院暗殺委員會認為事件是一場陰謀。美國人受政治家的影響似乎遠大於電影製片人。

Tunzelmann 指,要電影製作者服從經常反對他們的歷史學家,似乎並不公允。像是蘇格蘭瑪麗女王是否應該有蘇格蘭口音、飾演瑪麗一世的 Saoirse Ronan 說起話來是否像法國人的問題,專家們都存在分歧,可惜沒有時光機能回到過去,爭論最終仍無法解決,而即使有,或已發現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這樣說話了。

也許,正如劇集「糟糕歷史(Horrible Histories)」 的歷史顧問 Greg Jenner 在 Twitter 上寫道:「只要歷史學家能夠作出公開回應(而我們一堆人在這樣做),那麼,這些電影對刺激觀眾去沉迷歷史,都是幫助而非障礙。」可以理解 Shirley 的家人對「綠簿旅友」的劇情感到不安,無可否認,這部電影引發了許多種族及階級政治的討論,但也引起了世人對 Shirley 非凡才能的興趣。電影製作者只要事先咨詢歷史學家及相關人士,相關爭議似乎即可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