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主義的詛咒:北歐並不例外

A+A-
一名老婦在斯德哥爾摩的動物園島獨自走過。 圖片來源: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長期以來,北歐國家高稅收高福利,收入平等低差別的「福利主義模式」廣為稱羨,與近年來「社會主義」思潮在西方再度興起,尤其是為年輕人追捧的現象,不無相關。

瑞典經濟學家 Per Bylund 大力抨擊北歐式福利主義,他在「奧地利經濟學期刊」的專欄中,再度指出福利主義倒行逆施,北歐也不例外。

北歐社會的福利主義美名廣傳,但正如伊朗裔瑞典學者 Nima Sanandaji 的著作「北歐並不例外(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sim)」所稱,這些只是片面之詞。北歐國家一向是歐洲大陸最窮的地區,英國早於 18 世紀中葉爆發工業革命,北歐遲至 1870 年才開始,從此進入長達 100 年工業化和古典自由主義改革的黃金時期,經濟繁榮,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其中有賴北歐傳統「高度信任,工作道德,社會高度協作」的文化,才創造出經濟繁榮。

從 1960 年代開始,北歐國家政府,尤其是瑞典政府,開始擴大福利主義政策。與此同時,1980 年代瑞典個人所得最高邊際稅率曾一度高達 90%,目前最高邊際入息稅率依然高 60%。高税收高福利產生危機,不少中產階層為減少交稅不惜自動減少或者放棄工作。另外,從 1950 年到 2004 年,瑞典人口從 700 萬增加到 900 萬,瑞典統計局數字卻顯示,私營公司創造的工作職位淨增長為零。

在瑞典,6 至 19 歲兒童的學費皆包含在國民福利中。 圖片來源:Melanie Stetson Freeman/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via Getty Images

瑞典國民在這種制度下長大,進入就業市場之後,有兩個明顯效應:公眾期望更為進步的社會政策;愈來愈難培養人格獨立,自我負責的下一代。Sanandaji 以大規模的社會失敗來形容之。

福利主義導致生活成本全面上升:譬如優質貨物,優質服務,價格節節上升,形成惡性循環:更多的福利,更多的規管。上了年紀的人,被視為社會的負資產,經濟的壓艙石,必須盡快拋棄才能令經濟起飛。政府主動接管照顧上一代和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成年勞動力心無旁鶩,釋放出最大的生產力,好使政府可以收更多的稅。2017 年,瑞典的最高個人所得稅率接近 62%,政府則通過更激進的立法,保護所有國民免於任何生活問題。福利主義的自由,是免於麻煩,免於責任,充分享有的自由。

政府分發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奪走了個體的責任心,醞釀了一種不成熟,不負責,依賴他人的個人主義。福利主義孕育一群心理上和道德上依賴的兒童,這種心態可以解釋許多抗拒現實的理論和思潮,譬如懷疑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於任何事情都不置可否。這些理論的絕妙之處,在於永遠也無法被證實,或者被否定。

這些思想理論體現了福利主義瘋狂的一面:認為總有辦法能夠拯救所有人,為全世界發放福利和權益。一方面,當政府將人生的各種目標,無論是考大學、就業以至置業都已安排妥當,人還能以甚麼為目標呢?另一方面,愈加膨脹的社會福利,如何持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