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其實「異世界」指的是甚麼?

A+A-
小野不由美作品「十二國記:月之影 影之海」中,高中生陽子就被突然出現的男子景麒帶到異世界,由此展開一系列壯大的物語;圖為山田章博所繪畫的新版上卷封面(部分)。 圖片來源:Amazon

在 2000 年代後期開始的流行小說中,有一個頗受歡迎的類型是「異世界」,講述主人公跑到另一個世界中大殺四方。前往異世界的方法主要有兩個:「穿越」與「轉生」。前者維持原來身體樣貌轉移到異世界;後者則砍掉重練,僅維持原有記憶下,在異世界出生。關於「異世界」小說如何開展,網上有不少評論,筆者也曾經約略寫過。但有一個問題始終很少有人觸及的是:到底「異世界」指的是甚麼?

從字面上理解,「異世界」就是相對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的「他界」。於是又引伸出兩個問題:「『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哪裡?」回答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就是作者和讀者。很少流行小說從一開始就以外銷為目標,目標多數都是國內市場。當然小說可以被翻譯,銷售到海外市場,但這是後話,暫且放下。在普通的情況下,作者與讀者都身處相同的社會語境中,例如日本人作者寫給日本人讀者看。所謂的「我們」,身處同一社會語境中,透過名為小說的文化媒體進行溝通。於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我們」身處的「世界」就是被熟知社會環境,也是一個「常識」中建構的世界。

在「異世界」小說的生產與消費的背後,隱藏條件是作者與讀者擁有相似的社會文化語境。因為「異世界」的「異」,就是既有語境的「異常」。所謂「現界」與「他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理解作為前提的共有語境,是無法認知「異世界」的「異」。所以多數的異世界小說都對原有的世界著墨不多,第一章已經有卡車撞過來,兩三頁已經跑到「他界」。原有的世界背境並不需要說明,因為大家都暗地裡明白。

電影「剛果驚魂(Congo)」劇照。

作者可不可以憑空想像一個「世界 A」,然後再寫一個故事,講述主角穿越到「世界 B」?當然可以,這就是筆者此文想提出的問題。如果「異世界文學」的基本構造是世界觀的相對性,只要作者足夠說明兩個世界觀的相對,前述的「默認語境」其實是非必要的。如此一來,「異世界文學」的範圍遠比一般的想像大,因為其重點不在於「異世界」本身,而是「越境」的暗示。如何描寫「越境」這個概念,成為作品的核心。

「越境」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如果兩個世界的差異是技術進度的先進落後,而越境的手段是線性時間的躍進,這就是時光穿梭的作品。如果兩個世界的差異是空間距離,而越境的手段是交通工具,這作品可以是秘境探險、或者星際旅行小說。如果兩個世界存在維度性的差異,越境的手段是使用超自然力量,那可以是仙界地獄的神話故事。於是「莊周夢蝶」、「桃花源記」、「神曲」、「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剛果驚魂(Congo)」在廣義上都是「異世界文學」。「魯賓遜漂流記」都可以是「異世界文學」,只不過這個異世界一個人都沒有。

當然,把一個定義擴大到甚麼也可以是,這個定義已經失去意義。筆者只是提出一種理解與詮釋的方向,「異世界文學」絕非憑空出生的敘事方性,從書寫的歷史中有眾多的兄弟。要針對性討論,就必須降落到特定的社會脈絡中,正如筆者前一篇「異世界的語法」討論中的嘗試。將來有機會或者另文再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