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令我無感的食物 VS 你都唔識食嘅

A+A-

最近快閃了一次台北,當地的朋友,很流行說一個詞語:「無感」。

無感,即是無感覺的意思,這不但只應用於政治層面(反正全香港人對政治都是冇感覺的了),對生活上任何一切事物,都可以說無感。

以我為例,其實我對於台北,愈來愈無感。當地愈來愈國際化,城市大得深不可測,像巨獸一樣,走在街頭,漫無目的,好像馬上被吞噬了,如果不是見見朋友、逛逛書店、吃吃美食,感覺就像遊走在石屎之間,行屍走肉。鑽進街頭巷尾覓食的年代,跟我愈行愈遠,老人家常常說:「一個人食得幾多吖?!」原本我覺得好煩兼且厭世,想不到現在我也有這種感覺,特別在台北,能吃的實在太多,根本追趕不上飲食的巨輪。今次我去,特別發現台北的人情味好像逐漸減少,許多餐廳的服務,仍然維持在溫柔台妹幸福感覺,但也有愈來愈多的餐廳、街頭小食店,待人接物,愈來愈黑口黑面,接近香港水平。

今次終於靠朋友,預訂了大腕燒肉店。這家餐廳早七八年已經非常火紅,前兩年獲米芝蓮加持,獲得一星之後,更加天天滿座,除了當地人,全世界的遊客也注目於此。我回想,他們開業至今,我去台北的次數不下 20 次,怎麼完全沒有試過呢?大概是因為我對日本燒肉,是無感的。要知道我這樣坦誠地承認自己對於一種食物無感,作為一位以吃為專業的記者,如何丟面子、不專業、不開明,先此聲明,如果需要採訪,我還是會把這課題鑽研到底,但是在私下時間,個人喜好,我相當分明。

日本燒肉大多數以精肉為出發點,選取肉類,當然是萬中選一,肉類的來源、部位是燒肉迷最為關注的事情,放上炭爐還是電爐,燒幾多分幾多秒,沾醬、鹽、還是甚麼都不要,這通通我都理解。但是把薄薄的一片燒和牛放進口裡,我沒有那種興奮感,沒有發出「唔」的聲音,沒有說我想再要多一點,甚至覺得,其實不想吃太多肉,和牛都幾肥膩,可不可以要美國牛呢?侍應就提醒,既然已經吃過和牛,就不要再吃美國牛肉了,味蕾會打亂。哈哈,燒肉本來就應該是很 Casual,大杯酒大塊肉,餐廳也不是做 Tasting menu,喝兩杯啤酒之後再吃,味蕾不就是已經準備好了嗎?

衛道之士一定跳出來罵我,「你都唔識食嘅」。是的,我想在飲食界之間,最怕就被人感覺唔識食,這可說是十分大鑊。如果你被人知道你有一張劣嘴,甚麼都放進口,或者甚麼都說無感,大家是不會尊重你的,冇 Credibility。如果你對每一種食物都如此興奮、說出一大套理論,再加萬字個人意見,你,就是食家了。

記得一位飲食編輯曾經兩次跟我「懺悔」:一次是吃二星米芝蓮 Tasting menu 之前,「我吃了熱浪薯片,剛才真是很肚餓兼且無法離開工作……」;另一次是去吃 Krug Room 的香檳晚宴,「我剛才又因為太肚餓,忍不住吃了麥當勞……」兩次我都忍不住挖苦他,並且毫不猶豫地令他感覺更差,「你唔使解釋啦!仲話自己係 XXX 權威飲食編輯,食埋啲垃圾?!搞到食米芝蓮餐廳都唔肚餓,你話你好唔好意思呀?」

說吧我們二人捧腹大笑,嘴角有少少奸,大概我們都知道,現實是如此可笑。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