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殺,希望你能明白的事

A+A-
圖片來源:Chen Xiaomei/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眼看著年青的生命,在我城接續消逝,大家在傷心、沮喪及悲憤之時,還能為彼此做些甚麼?

數年前,美國詩人兼歷史學家 Jennifer Michael Hecht 有兩名好友先後自殺身亡,令她開始反思這個社會「禁忌」。她發現:「奇怪的是,我們都在自殺的痛苦中感到孤獨,但當有認識的人結束生命,卻敏銳地感到與人的聯繫。」這讓她體會到一件事 ——  我們不如我們想像般孤獨,只要活著就能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

其後 Hecht 綜合個人經歷及學術研究,在美國網媒 VOX 發表名為 10 things I wish people understood about suicide 的文章,幫助讀者重新思考「自殺」這個課題。雖然刊登距今已有數載,但內容仍然值得細閱。*CUP 從中節錄 4 點,給你我一些安慰和鼓勵:

你還活著,就已為社會拯救生命

Hecht 指出,2010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未成年子女若有父母其中一方輕生,其自殺率飆升 3 倍。2014 年另一項研究亦顯示,父或母一方企圖自殺,子女的自殺傾向急增 5 倍。鑑於自殺的影響巨大,所以你若在黑暗掙扎求存,便已能鼓舞其他人繼續活著。

Hecht 又引述一名前美國陸軍遊騎兵之言:「假如你想你的遊騎兵兄弟存活,你得要接受幫助及打贏自己的仗。」她坦言不知為何人總是看不到自身的價值,但當人明白到接受援助及生存下去,能夠幫助其他人也活下去,在危機中採取行動時便會三思。換言之,照顧自己便是拯救他人。

「想死」往往只是瞬間,當念頭被打消,那人就活過來

根據多名自殺學者的觀察及研究,絕大部分試圖輕生但存活下來的人,事後都表示慶幸自己仍然在生。一項針對試圖從金門大橋跳下的人士進行的跟進研究,亦發現 25 年後還活著或因其他原因離世的人佔 96%。Hecht 表示,我們時常認為自殺是與抑鬱症鬥爭後無可避免的終點,但往往並非如此或不僅如此,近期的羞辱或損失通常是決定性因素。

她提醒,假如「自殺」這個舉動,在某部份人在特定時候,似乎是個流行的想法。面對是相當有效:「假如你不想哪天死於自殺,那就告訴自己,你正尋求這種傾向,而你預備去抗拒它。」

訓練克服衝動

美國 1 年約有 4 萬人輕生,Hecht 相信有些人不會料到,自己竟是這樣離世。他們只是剛好陷入困境,擁有致命的手段,而沒有堅定拒絕的意志。事實上,在很多擁有自殺傾向的人當中,一部分是絕不想死,有的會致電熱線,有的則需要鼓勵。但她補充,有些人並不認為自己存在自殺風險,但除非他們即時採取一些心理上行動,否則將會輕生作結。

過去亦有律師來信向 Hecht 分享,他調整情緒的小方法 —— 心情愉快時就寫張字條,留待難過時重看,那些筆跡能告訴自己,曾經快樂過,而往後也會重來。Hecht 建議,現在就決定不讓你最糟透的心情,殺光其他所有人。

面對自殺之念

Hecht 相信,其實很多人都想過自殺,而很多曾跟她聊天的成人,都坦承在某些時候想過去死。2006 年一項針對 26,000 名大學生及研究生的研究亦指,逾半數人曾在某刻考慮輕生,18% 大學生更曾認真考慮。

雖然「想做」不代表「該做」或「會做」,但是認真想過的話,則代表一切都不如意,並該找人聊聊。不過,Hecht 強調調這些念頭太過常見而毋須驚怕。「當我們全部人都明白,有多少人時常想到『自殺』,我們便不太傾向被這念頭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