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為甚麼中國人難獨立思考?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人社會為何難產生獨立的思考和民主思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成也儒家、敗也儒家」。儒家的忠孝之道,本來強調禮節操守,但過分強調,則流入「愚忠」和「泛孝」,形成人類走向理想的阻力。

此所以香港的林鄭,在實行專制之時,也企圖以「母親」為包裝,令香港年輕人自覺為「子女」,而不是「公民」。在林鄭代表的泛孝中國邏輯裡,子女不可以「縱容」。受英國殖民地精英教育的林鄭月娥,思想世界裡充滿儒家倫理,缺乏西方的公民平權觀念。

一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文化價值觀共享的一個廣義大家庭。但西方國家總統和首相,由公民選出,對民意負責,卻又絕對不可以公民的父母自居。

中國社會文化,對帝王忠誠之理、於家族倫理之情,遠遠高於是非公義的堅持。

其實忠君在先、愛國在後,因為帝王是對社稷一家之姓壟斷;而家族倫理之情,又只限於血緣關係。血緣愈近,是非觀愈模糊,也就是容易「賣人情」、「開後門」、裙帶關係氾濫。

中國人的愚忠和泛孝,蓋過了對起碼正義感的堅持、常識理性之探索。這是中國包括知識分子在內,100 年來自「五四運動」尋找民主科學開始,一直在苦海中掙扎、未能抵達彼岸的原因。

中國人的情感和正義心,往往封死在家族小圈子之內。但耶穌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這句話由儒家思想的中國知識分子聽來,無疑一派胡言。其實耶穌正因為最明白,他身處的巴勒斯坦,門徒一樣易因家族倫理情感,會引起偏見,才用激烈的言詞,要門徒先衝破裙帶關係的私弊。

要衝破中國儒家上忠皇帝、下孝家族的敜固性格,就要衝破固執的私情。中國人的一個「私心」,無不以此一核心價值為起點。

這一關衝不破,任何理想都不能全力以赴。

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儒家的人倫家族體系,可以令一生過得平安。

但今日不同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無法再以家族倫理的思想核心,與法治、人權、契約為結構的世界文明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