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見凌駕良知是常態?

A+A-
圖片來源:HILIP FONG/AFP/Getty Images

「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是香港反送中運動常見口號之一,呼籲大眾以人性道德作為行事首要標準。當道德被視為文明社會之必備時,往往有人選擇背道而馳,美國雜誌 The Atlantic 就引述研究報道指,多數人做抉擇時,都以政見為先、良知為後。

近年不斷有學者研究「道德如何影響政見」的問題,並設計調查問卷,當中問題包括:「世上無神聖之事」的想法會令我困擾?男女應擔當不同的社會角色?在任何情況下,密友都應互相支持?調查結果分為兩類:偏重「個體道德」的,如關懷和公平,多數是關心自由政治的人;擁護「集體道德」的,即忠誠和主權,則多為政治保守派。

對於上述研究,有科學家反過來提出質問:「政見又如何影響道德」?「美國政治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近日發表研究,報告認為,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道德立場。

研究者之一、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政治科學教授 Peter Hatemi 說:「人會轉換道德立場,令它和他們在政治上所信奉的變得一致。」 是次研究的數據,來源自過千名參與 2008 年美國國家選舉研究(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ies)的人士,及過百名在 2007 至 2011 年間參與投票選舉的澳洲人。兩組人均需回答「道德基礎問卷(moral-foundations questionnaire)」,以協助解答「人的道德基礎是否會奠定、或有助預測他們的政治取態」這條問題。

研究最終得出的答案是「不」,兩者的關係更恰恰相反。Hatemi 舉出兩個較有名的例子佐證:在美國,福音主義人士聲稱擁護道德正確和家庭價值,但在 2016 年總統選舉中,大量信奉福音主義的白人支持當時有婚外情和情色醜聞的杜林普;部分支持「Me Too」抵制性騷擾運動的美國民主黨議員,同時也支持發生過桃色糾紛的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

2016 年美國大選,希拉里用「Deplorable(可悲的)」形容杜林普支持者,支持杜林普的福音教派人士立匾以此自居。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人們會原諒自己支持的政治家做過的錯事,但當對立的人發生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卻大張撻伐。」報告另一作者、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政治科學家 Kevin Smith 說。他認為是次研究透露一個重要資訊:人們會跟從政黨的決定來判斷是非。但他補充,相關信息需要蒐集更多資料來加強說服力。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在看過報告後,不完全同意報告的內容。他認為部分外在因素,如總統大選,或會左右群眾的政治取態,但不會影響他們的道德基礎。雖對研究方法有質疑,但 Haidt 也並非全盤否決報告的結論,他指出,政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情緒主導的問題:「假如你覺得自己是民主派,你便會想辦法把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民主化,保守派也是一樣。當需要投票時,對於黨派的忠誠將高於一切,包括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