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多數病人的電子醫療紀錄均由坊間的保健機構管有。機構之間會互相合作、分享醫療紀錄,以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以色列政府決定「插手」,將大量民間的病人數據,統一歸政府轄下的人工智能系統管理。以色列醫療變革,究竟所為何事?
以色列政府去年宣佈,斥資 2.64 億美元建立人工智能醫療數據庫,收集數百萬份病歷,劃一管理,目的是協助政府制訂長遠醫療方針,確保醫療開支運用得宜,更可望推出能「對症下藥」的個人化治療。
病人的病史、藥物測試、診斷結果和基因資料,都會被收集至人工智能系統處理,從而歸納和預測他們的患病風險。如此一來,醫生便能及早向病人提出建議,預防病患,或處方更貼近個人身體狀況的藥物。
計劃預計需時超過 10 年,才能將民間醫療紀錄完全搬進人工智能系統內。有聲音認為這只是「搬字過紙」,多此一舉,但政府強調,措施有助學者研究和生產藥物,有其實際用途。
然而,計劃宣佈至今,最令大眾關注的並非其成本或成效,而是牽涉數百萬病人的私隱問題。即使政策附帶保密協定,如匿名處理和禁止任何組織認證病人身份,甚至有國際健康組織指其潛在回報比危機高,但仍有醫生和專家提出質疑。
Tehilla Shwartz Altshuler 是以色列民主研究院(Israel Democracy Institute)的一名科技政策專家,他引述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的報告指,縱使匿名處理數據,99.98% 的病人身份都能透過重組認證(re-identify)的方式得出,即綜合年齡、婚姻狀況、性別等 15 項資料回溯追蹤。Altshuler 建議,當局需要立法,清晰列明在甚麼時候可使用病人數據,例如只能用以建構公共醫療政策,不能作商業用途或販賣,使用前更需徵求當事人同意。
「有關保護私隱的立法工作正在進行中。」以色列創新局(Israel Innovation Authority)健康及科技部部長 Itai Kela 回應:「全球化是世界趨勢,我們想融合,但也不想市民『出賣』個人資料。」
「以色列在運用科技推動公共醫療方面,已是世上公認的領先者,即使美國近年高速發展相關技術,但仍未及得上我們。」以色列健康部(Health Ministry)官員 Ronny Sapir 說。其中一個例子是 Maccabitech 公司去年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K Health」,它記錄了過百萬以色列病人的數據,當用家輸入簡單個人資料和病徵,程式便會即時從數據庫中尋找類似的病人,供用家參考、了解身體狀況。在美國,用家甚至可以付款,讓專家醫生在程式上為其診症。
今年 5 月,以色列創新局與美國著名醫療機構中心梅奧診所(Mayo Clinic)簽署協議,打算在將來發展其他地區的醫療數據庫。哈佛商學院副教授 Scott Duke Kominers 表示,全球醫療體系正逐步走向大數據時代,若以色列的醫療改革成功,相信會鞏固其在相關領域的領導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