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 爸:何以 為信念 從沒退後

A+A-
香港抗爭運動持續,不同立場的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機會成本和信念,因此造成對立的局面,雙方也難於動搖及擊倒對方。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抗爭運動持續,正忙於關心脫歐的英國人,也繼續非常關心香港的情況。由於較早前在市中心有港人集會惹來一群內地留學生聲討,筆者的同事便很好奇為甚麼一線之隔,兩地的人對待同一事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一眾來自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同事們一同研究,最後大家得出了一個結論 —— 如今香港的大事件已經完全超出了基本的對錯之分,逐漸演變成道德價值觀、機會成本和信念上的對立戰。

從道德價值來看,香港大部分年輕一代都認為自由公義比穩定生活重要。這是因為他們從小生活相對安穩、差不多人人有飽飯食,於是受教育時已經認定人應該追求更高層次的自由公義,從道德階梯再往上走。但當然,人人的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也不同,所以亦有不少人還停留在前一級,特別是經歷過戰爭、沒屋住、沒飯開的上一代,理所當然認為安穩比一切重要。英國同事分析,此概念亦適用於理解當年的脱歐公投。回看當日公投統計,支持留歐的民眾多是重視社會多元價值、追求社會公義的年輕一代,亦因此於大城市聚居,感受多元文化、追求更多;而居於郊區的人,特別是老一輩,卻深信外地人爭奪資源使既得利益減少,爭取脱歐正正希望回復社會當日單一的文化穩定。

從機會成本來看,即經濟學最為人認識的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人作選擇會考慮該選項帶來的潛在損失。對於香港的既得利益者來說,反抗換自由會大大損害自身利益,機會成本大增。試想想如果你在香港擁有五個物業加一所公司,你或許也會因機會成本而指罵示威者,步向幫助政府維穩之路;相反,一般市民大眾因社會分配不公,在社會上得到的資源較少,擁有的也不算多,生活本已困難,年青人能夠有自己物業已經難能可貴。抗爭給予推倒重來的可能,而自己短暫放棄的,可能只是現時的工作/學業,成本相對輕微。由此可見,「貼地」的人支持抗爭的後果和機會成本相對較低,自然更有動力投入抗爭運動。但當然還有一群基層市民屬「手停口停」,若示威影響到基本生活,他們面對的機會成本大增,自然會反對示威者。

最後是「信念」之間的差別,亦可能是社會上最大的分歧。坊間有一種說法叫「出核彈也不割」,意思是無論怎樣也會支持示威者。這可算是一種信仰,有人深深相信和認同追求自由公義的崇高信念,比其他一切重要,所以就算社會出現一些「不容許」的衝擊,也會嘗試一一包容。在公民社會中受過道德教育的一群,或許在心底裡也有看不過眼的時候,但往往在指責示威者前,也會因為「不分割」的信仰而暫緩。同樣地,也有一群背景不同的人士,由運動開始已經不管事件本因,定義示威行為暴力、指罵示威者是暴徒,警察嚴正執法天公地道,將警察的所有行動都合理化,甚至對近日明顯已失去常規準則的「濫暴」及「濫捕」也大力支持,充分展現他們信念之強。事情發展至今,其實雙方的信念之戰已經形成,信念無對錯之分亦不可逆轉,所以雙方也難於動搖及擊倒對方。

人人對以上三點的定位不一,而且會變出不同立場。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示威者代表的理念是香港社會現階段的最大公因數。政府本應要接納所有聲音,然後找出一個可獲得最大利益的決定,滿足大眾及平衝各方利益,可惜香港政府現在正正倒行逆施,以高壓手段打壓大眾,使社會對立,令香港走向不能修補的局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