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搔癢,為何毫無感覺?

A+A-
蘇格蘭首席部長 Nicola Sturgeon 探訪格拉斯哥一所幼稚園時,與小孩玩耍。 圖片來源:Andrew Milligan/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玩得一時興起、被人搔癢,多數人都會放聲大笑、用力掙扎。但為何自己撓自己時,卻沒有亢奮的感覺?德國一間大學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發現自我搔癢無感,乃因大腦神經「懶得理你」。

「德國之聲」報道,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團隊上月在科學期刊 Cell Press 發表報告,探討搔癢(tickle)、感知和發笑的關係,並以老鼠做實驗。最終發現,當自我抓癢和梳理毛髮時,老鼠大腦內負責指引發聲和發笑的部分是安靜的;但當被搔癢時,牠們的體感系統(somatosensory system)變得活躍,甚至令牠們發出聲音。

這與人類的反應相似。有份參與研究的 Michael Brecht 說:「那是因為老鼠和人類的大腦,都會防止『自我觸碰』變為『自我搔癢』。」既然如此,有意識地自我搔癢又如何?心理學家 Michael Titze 則說:「當你自我搔癢時,大腦會認為這是一種無威脅性和不重要的行為。」因此,不論面對哪種情況,人都難以透過自我搔癢而產生激烈的反應和感覺。

那在甚麼時候才會有反應?基於兩種情況:第一,恐懼;第二,神經元受到外部物理刺激,而兩者都只有在被搔癢時才會感受到。

對於搔癢,人普遍會產生對「恐懼的亢奮(thrill of fear)」,一方面會因為搔癢而變得興奮,另一方面又因為難以忍受而嘗試擺脫,這種表現是矛盾的,但的確存在。至於外部物理刺激,被人搔癢時,我們的身體會感知到「危險」,尤其是擁有大量神經元的位置,例如腹部、腋下、大腿內側等。持續受刺激會為身體帶來壓力,而大笑則是最先能釋放壓力的反應,繼而是流淚,這也解釋了為何被搔癢會「笑到喊」。

研究同時指出,並非只有物理上的刺激才會令人有反應。當看見別人做出準備搔癢的動作、而又預計自己即將被撓時,也會使人緊張。實驗中,科學家在撓老鼠前,會先戳牠們的鼻子以作慣性提醒。當老鼠習慣了這種模式,科學家便只戳鼻子而不搔癢,以測試牠們預知搔癢時的反應。結果發現,老鼠的大腦神經區依然會變得活躍。

科學家認為,假如在玩鬧中因害怕被撓而笑,反而會變成一種邀請的訊號。不想「打仗」的話,忍一忍笑或許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