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A+A-
1967 年,「京都大學新聞」報道山崎博昭遭警察打死的事件。 圖片來源:No H Kidding/YouTube

1926 年,北洋政府武力鎮壓群眾運動,是為「三一八慘案」。當日,段祺端政府衛隊開槍打死 47人,死者大多是學生,其中魯迅的學生劉和珍亦成為遇害者。魯迅撰悼文「記念劉和珍君」,寫下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一言。無辜者的犧牲,往往引發整體悲痛,如魯迅所言,不是爆發,就是滅亡。

菲律賓革命

1884 年時,菲律賓仍為西班牙殖民地。華裔菲律賓人黎剎(José Rizal)留學西班牙,就讀於馬德里中央大學,以 23 歲之齡取得醫學學位,翌年更於哲學與文學系畢業。黎剎留歐學習 10 年,期間致力宣傳菲律賓政治改革。他在第一本作品「社會毒瘤(Noli Me Tangere)」中,詳細講述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陰暗面。由於作品題材敏感,書籍在菲律賓遭禁,西班牙政府將黎剎列為麻煩製造者。1887 年短暫回國,黎剎更收到傳票,要為其散播顛覆思想作辯護。

黎剎留影。 圖片來源: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1892 年再度回國的黎剎,馬上被指參與煽動叛亂,並流放到棉蘭老島上的達必市(Dapitan)。在達必逗留 4 年期間,菲律賓人民變得比過去更渴望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波尼法秀(Andres Bonifacio)等人,受到黎剎創立的「菲律賓同盟會(La Liga Filipina)」鼓舞,甚至開始領導人們展開軍事反抗行動。

1896 年,菲律賓終於爆發革命 。黎剎不同意暴力行動,早在 1895 年申請前往古巴醫治黃熱病患者。波尼法秀及另外兩名同夥一度潛入黎剎所在船隻,試圖說服黎剎一同逃脫,但遭拒絕。黎剎在途中被西班牙人逮捕,帶到巴塞隆拿並引渡至馬尼拉接受軍事法庭審判,他被控串謀、煽動叛亂及叛亂罪。即使沒有證據表明黎剎參與革命,卻仍被定罪,最後判處死刑。

1896 年 12 月 30 日,黎剎遭公開處決,年僅 35 歲。然而,黎剎之死未有令革命之勢止息,反而成為菲律賓爭取獨立鬥爭的開始。革命持續至 1898 年,並在美國協助下擊敗西班牙軍隊。同年 6 月 12 日,菲律賓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1996 年正值事件近一百周年,時任菲律賓總統拉莫斯指:「比其他事情,他(黎剎)的生活和工作均激發了我們的民族革命。因這些革命性的開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誕生了。」

日本羽田事件、佐世保事件

1967 年正值越戰,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連合(全學連)及反戰青年委員會,試圖阻止時任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由羽田機場出發前往越南西貢。他們認為,佐藤榮作到訪越南,無疑鼓勵一場屠殺戰爭。10 月 8 日,約 2,500 名帶頭盔的學生及工人,手持木棒及石頭,與全副裝備、出動催淚彈及裝甲車的防暴警察,在通往機場的弁天橋上對陣。雙方爆發血腥衝突,數百人受傷。18 歲的京都大學學生山崎博昭在混戰中喪生,有指是警察毆打所致。

另一重要的學生運動則是 3 個月後,翌年的佐世保事件。期間,反越戰學生到長崎縣的佐世保港,向前往該處的美國航空母艦企業號抗議。1968 年 1 月 17 日,數百名戴頭盔的學生,再度與防暴警察對峙,多名示威者受傷被捕。企業號最終進入港口,第二日暴力事件再度發生。此時,反對美國航母到達的示威地點,不再限於佐世保一帶,九州、神戶及關西地區均出現示威,並特別針對 6 個分佈在各地的美國領事館。

3 月 18 日,隨著美軍在越戰傷亡人數增加,美國在東京北部一家醫院,設立為受傷的軍人服務的王子野戰醫院。3 至 4 月期間,由不同組織領導一系列針對醫院的示威活動,導致 600 多人被捕、1,500 人受傷。4 月 1 日,學生與防暴警察的流血衝突中,一名旁觀者被打死,成為羽田事件後,第二宗群體運動下的死亡事件。

儘管 60 年代,日本的學生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社會學家安藤丈將認為,這些運動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成為新左派思想的重要轉捩點。部分原因是,這些事件鼓舞那些認為在政治上無能為力的日本人,使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打破僵局。參與抗爭行動的人,能在衝突現場中,彌合日常生活與政治之間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