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糖尿病風險,印尼人正在戒米

A+A-

亞洲人的傳統飲食離不開米飯。以炒飯聞名的印尼,米消耗量更是全球第三大。不過,本地人現時推行「戒米」運動,開始對這主食敬而遠之。貿然改變胃口,到底所為何事?只因這個坐擁 2.6 億人口的國家,多達 2,000 萬人患有糖尿病,令此症成為當地繼中風和心臟病後,最致命的殺手。

34 歲的 Mirnawati 曾經無飯不歡,每頓都要「有米落肚」,但為了健康著想,如今積極「戒米」,至今已經 4 個月。「第一個星期的『無米生活』,我覺得好像被鬼附身,現在倒是回不去了。」她的母親和表兄弟同樣「棄飯」,多吃蔬菜、肉類和堅果。改變的原動力,乃是糖尿病的可怕。

全球多達 4.25 億人受此病困擾,併發症可以引致心臟病、中風、失明甚至截肢,大部分患者生活在低至中收入國家,印尼正是其一。而米飯雖含有大量纖維和主要維他命,但太過依重精製白米,提高了血糖水平。眾多專家指出,這與全球糖尿病及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流行率上升有關。

因此,像 Mirnawati 一家那樣「戒米」的印尼人愈來愈多。除了社交媒體大力推動外,一些地方政府亦予以支持。以「文化之都」日惹市為例,去年當地政府推行運動,鼓勵市民至少每週戒吃米飯一天。不過,印尼的稻米政治遺產,令此事變得舉步維艱。

獨裁者蘇哈托(Suharto)擁有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野心,稻米和種米業便成為基石。自 70 年代推行計劃,經過數十年發展,已令大部分人的主食選擇,從粟米、紅薯等轉為大米。直到下台之前,蘇哈托一直都在控制國民,無論言論還是飲食。在地方政府的宣傳之下,當局甚至將吃飯塑造成社會地位較高的象徵。

印尼國家科學院的歷史學家 Anhar Gonggong 指出:「人們被賦予一種幻覺,認為米飯較為健康,令人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並比其他主食美味。」她批評:「當時這稻米神話有著威權的一面。那並非用槍指著人們,強迫他們去吃米飯,而是把這神話深深植入許多印尼人的腦海。」

現時印尼人消耗米飯的速度,仍是全球平均每年 53 公斤的 3 倍之多。47 歲的雅加達居民 Ilhamsyah 坦承:「不僅肚裡掙扎,思想也在掙扎。因為我們長久活在這個神話當中,沒有米飯就無法滿足。」但他表示:「我的家族有糖尿病史,所以我不再吃飯及任何含碳水化合物的東西。」

印尼當局現正試圖「撥亂反正」,遊說國民減少吃飯。惟官員們明白,要把米飯消耗量拉至全球水平之下,可能需要幾十年。農業部食品防災局局長 Agung Hendriadi 說道:「我們正在鼓勵人們改變想法,米飯並非碳水化合物的唯一來源,市面上有很多主食可供選擇。」

然而,無論對健康有多少潛在好處,要說服眾多印尼人少吃米飯甚至無飯餐單,始終難過登天。峇厘居民 Mentari Rahman 就說:「我試過好幾次『戒米』,但都失敗。」她感慨:「我的舌頭太『印尼人』吧。我就是受不了沒有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