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絕口不提的歷史

A+A-
1793 年,由 William Alexander 所繪的馬加爾尼使團覲見乾隆皇帝圖。 圖片來源:British Library

美國向中國發動貿易戰,並無欺凌中國的意思。總統多次在推特,正告天下:與中國要簽訂公正的貿易協議。所謂公正就是對等。

因此,杜林普總統雖在西方文明國家陣營內聲名狼藉,但說到對付中國,英法歐盟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致支持。

因為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與中國人通商,蒙受不公正的剝削欺凌,早有歷史記憶。

由 18 世紀中開始,英國荷蘭等人與中國通商,只限於駐紮在廣州外的十三行。中國對外商實施了種種苛刻歧視的限制,例如「番婦」不得來廣州,即英國商人不可攜眷前來一同生活。此外「夷船」離開廣州灣之後,「夷商」必須隨船回到澳門或回國,不得在廣州逗留,連尋找商機、與本地人溝通也不准。

此外,英國商人隨船在廣州時出外行走,最多只能到「河南花地」(所謂河南不是指河南省,而是廣州珠江南岸),每月只許三次,每次不得超過十人,並需有本地政府的「通使」隨時監視。

此外英商等「外夷」不准坐轎,也不准學習中文,不准購買書籍。

「外夷」有文書或請求遞交當地政府,必須由「十三行」代轉。除了由「十三行」轉譯為中文,開頭必需用「稟」字。

英商等外夷每次租用十三行,僱用的僕役有限制,而且需要十三行的華人通使代僱。換言之,這些僕役有監視西方商人的秘密任務。

而且中國人喜歡囉囉唆唆。即使有此等規則,每年秋末的開市,官吏將這些禁令都宣佈一次,並訓令十三行好好開導「外夷」,每次宣讀訓令,一開頭就是一大段,指斥外夷如何不知中華文化禮義廉恥的傳統,以示譏諷羞辱之意。

此等禁令用意有三。

一、防止英國人和其他外商,包括美國荷蘭人等,連同串成一氣,盤踞組織商會。

二、防止外人了解中國國情,以無法告發中國官吏的貪污舞弊。

三、防止外商互通聲氣,了解貨品批發價格差異,聯手對付中方。

如有違反,由中國宣佈停止貿易或撤退其配給的僕役僱員,斷絕接濟。這樣就幾令英商陷入一座糧水俱絕的孤島。這幾招使用多次,每次見效,遂令中國清朝政府以為駕馭洋人易如反掌。

18 世紀時,與中國通商的最大對手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而不是英國政府。東印度公司是私人企業,政策由股東決定,股東來自英國民間,目的只在紅利。

東印度公司除了想打開中國市場,在荷蘭和馬來也賺了大錢。因此對於中國的鎖國,暫時可以將就。英國政府則在留意印度,對於廣州十三行的種種歧視措施,英國政府不多理會,只想用外交協助中國改善其自私閉塞的排外行為。

加上在廣州的外商覺得種種歧視壓迫,與中央的皇帝無關,只出自地方官吏,非皇帝所願。英商通過東印度公司向外交部陳言,英國外交部終於答應派出特使直接到北京找乾隆皇帝直接面告。這就是馬加爾尼伯爵來華之行的由來。

讀中國人的歷史教科書,一切只講一方面如何被所謂列強霸凌,絕口不提 18 世紀末。世界已經進入國際法的初步狀態,中國拒絕與國際接軌,種種愚行是如何一步步被英國為首的西方文明國家,引領其走向理性與文明。

所謂「地方官種種惡行與皇帝無關」這種心智,今日仍在中國人的猜想中非常盛行。這個國家二百年來有幾多進步,一讀歷史,今古對照,一切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