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的故事:疫症如何推倒極權

A+A-
1986 年,海地民眾上街示威,反對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的獨裁政權;同年杜瓦利埃與家眷流亡法國。 圖片來源:BOB PEARSON/AFP via Getty Images

古往今來,疫症大爆發,都會令到社會停頓,摧毀國家經濟,帶來巨大的政治影響。

541 年,東羅馬帝國爆發「查士丁尼瘟疫」(Justinian Plague),殺掉全球 3,000 萬至 5,000 萬人口,間接令阿拉伯人取而代之,稱霸地中海南岸。中美的阿茲特克帝國(Aztecs)就更慘烈,1545 年爆發一場稱為「cocoliztli」的瘟疫,奪去全國 8 成人口的性命。在現代,疫症大爆發同樣可大可小,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就是 80 年代的海地,愛滋病推倒了長達 30 年的杜瓦利埃政權(Duvalier dynasty)。

在現代史中,海地本來是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國家。1804 年,當地人成功驅逐法國殖民者,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成功獨立的國度,也是第一個屬於黑人的共和國。但後來的 100 年,海地一直陷於天災和戰亂之中。

直到 1915 年,海地再一因政變而處於無政府狀態,美國以保護本國利益為由,武力干涉海地政局。在美國訓政下,海地進行憲法改革,並大舉革新基建和醫療體系,大大改善經濟,一直到 1934 年美軍才撤走。後來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支持下,海地政府於 50 年代初接近消滅瘧疾和天花等傳染病。

可是到 1956 年,海地民主化發生政變,軍事委員會推選老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他和兒子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先後執政共 29 年。他們建立親兵和秘密警察「背包叔叔」(Tonton Macoute),利用巫毒教(voodoo)信仰開展造神運動。在老杜瓦利埃任內,據說殺了超過 30,000 名海地人,流亡數字則更多。

老杜瓦利埃尚算擁有一定的管治能力,任內以改善國內衛生而聞名,被稱為「爸爸醫生(Papa Doc)」。他在 1971 年死後,由兒子杜瓦利埃接任,以 19 歲之齡成為當時世界最年輕的總統。可是,他任內貪污腐敗,民不聊生,而且維持高壓管治,單是 1980 年就有 25,000 人流亡美國,全國有一半人口活於極端貧窮。到了 80 年代,愛滋病在海地大爆發,就被不少史學家認為是壓倒杜瓦利埃政權的最後一根草。

根據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國際及全球研究教授 Shawn Smallman 的著作 The AIDS Pandemic in Latin America 指,可能早在 1976 年,海地已有第一宗愛滋病案例:一名在海地長居 20 年的加拿大女子,在一次性接觸後,免疫功能開始失常而發病,於 1981 年在滿地可過世,之後才確診愛滋病。後來人們估計,在 1978 年,就有少量西方遊客在海地感染愛滋病,而到 1980 年,愛滋病個案急升。

不過國際社會到 1982 年才關注到海地的情況,主因是不少居美的海地移民患上了愛滋病。到 1983 年 3 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4 類容易惹上愛滋病的高危組群,分別是血友病病人、同性戀者、癮君子和海地人。

有醫學家歸咎於海地人的巫毒教,法師不當處理屍體,因而散播病毒(海地也是喪屍文化的起源地);也有人指海地有奇怪昆蟲,令人染上愛滋病。但無論如何,愛滋病基本上把海地政府重要的收入支柱拉倒。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的 Modern Caribbean Politics,在 1980 年,依然有 19 萬人次到訪海地,但到了 1983 年 CDC 的報告出爐後,一年只剩 4 萬人次,還不到 3 年前的 4 分 1,令國家收入暴減。作為一國之首,杜瓦利埃的應對方法卻非改善市民大眾衛生意識,而是大肆抓捕同性戀者送往強制治療,又掃蕩同志酒吧和驅逐相關的外國商人,後來更立法禁止人們談及愛滋病,以免損害國家形象。

結果,自 1985 年底,海地爆發連串示威。到了 1986 年 1 月,杜瓦利埃無法維繫利益集團,商界精英紛紛「跳船」,傳統勢力也與政府劃清界線。及後,在美國的周旋下,杜瓦利埃與家眷逃到法國,直到 2011 年,才在時任總統允許下回到海地,直至 2014 年 10 月因心臟病逝世,享年 63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