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擁有一個不是暖化的南冰洋

A+A-
南冰洋上的海冰。 圖片來源:Freedive Antarctica/Barcroft M/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自 19 世紀中期,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約 1 度(攝氏,下同),而整個海平面則上升 0.6 度,碳排放上升導致全球暖化已是不爭事實。但在圍繞南極洲的南冰洋水域,竟有某些地方一度愈來愈冷 —— 在 55 緯度以南的區域尤其明顯,在太平洋流域,每 10 年就下降 0.1 度。雖然科學家仍未完全明白其背後原理,最近卻以模擬器理出一些端倪

研究員的一系列模擬結果顯示,海冰與海洋的變化或是海平面冷卻的主因。據團隊觀察,1982 到 2011 年間,圍繞南極洲的南冰洋水域不僅變冷,海冰還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北極的海冰則愈縮愈小。研究員把不同的環境因素置入模擬器中計算,發現若納入海冰的變化數據,即能準確複製海洋溫度之改變;而當他們置入其他可能因素,如較強勁的海洋環流、冰川融化帶來的淡水流等,則無法完美重現海洋氣溫變化。他們由此推斷,這些並不是海域冷卻的真正成因。

幾年前,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研究員 Alex Haumann 和 Nicolas Gruber 發現,強勁的南風將海冰推離岸邊,改為於公海形成及融化。融冰形成了更強的傳動帶,把淡水從南極洲帶出大海。海冰由鹹水形成,裡面含有大量鹽分;而冰在夏天要融化時,傳動帶又將淡水帶到外海,降低該區的海水鹹度。海水的垂直分層因而變得分明:最淡、最輕的海水停留在面層的 100 米,而密度更高的鹹水則在深處。一般而言,水愈鹹愈冷,密度就愈高,亦會沉沒在愈深的地方。

分層愈鮮明,深海與海面就愈難交換熱力,熱能因此被困在海洋深處。加上在冬天,南冰洋上空的空氣相對較冷,使海面溫度進一步降低,而底層則變暖。在南冰洋,鹽度對海水分層的影響可謂別樹一幟:海面和海底的溫差只有大概 10 分 1 度。這也解釋了為何海面冷卻,並沒有造成海洋不同分層的混合。

南冰洋變冷,是否能作全球暖化的反例呢?Gruber 認為全球暖化是人為的,而一片海域的溫度下降,亦不足以證明氣候變遷沒有發生。然而,在全球幾近所有地方都開始暖化的情況下,南冰洋在過往 30 年的冷卻效應實在不尋常。研究團隊總結,這片流域的冷卻,不過是將熱力由海面重新分配到深海的現象,而於南冰洋把海冰推往北方的強風,本是氣候變遷的副作用。

研究涵蓋的數據只覆蓋至 2011 年,而新數據顯示,自 2015 年起,南冰洋的海冰就開始急速融化,回歸氣候變遷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