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腦電圖遇上人工智能:讀心儀的誕生?

A+A-
一名女子在德國波恩大學進行腦電圖掃描。相信在不久將來,只要掃描腦電波,就能認知各人的喜好。 圖片來源:Markus Matzel/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推理小說「13.67」中,有以電腦讀取人腦的意識來查案的情節。來自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被稱為「大腦外判」(Brainsourcing)的新技術,讓腦電圖掃描與人工智能合而為一,務求直接從人們腦袋中抽取影像和喜好。

要鍛鍊準確的人工智能系統,必先建立可信的資料庫,而根據目前技術,建立的過程需要人手輸入,難以自動化。在網絡上有不少「群眾外判」(Crowdsourcing)的例子,把繁複程序拆開為簡單小任務,外判予群眾執行。例如,在網頁上用以杜絕機械人的 reCAPTCHA 認證,就請大眾幫忙識別物件和文字,用以建立圖像和文字識別系統。研究團隊希望直接以腦電波的反應,取代以鍵盤、滑鼠鍵入;「大腦外判」亦因而得名。

團隊決定以簡單而明確的面孔識別任務開始相關研究。在實驗中,30 名志願者獲邀觀看電腦屏幕上的人臉,然後團隊指引他們在腦海中為其加上簡單標記,例如:眼前的人金髮還是深色頭髮?正在微笑還是面無表情?根據實驗結果,把腦電圖中的相關變化交予人工智能系統後,只需要 12 名參加者的數據,就足以制作準確度極高的簡易識別系統。

可是,掃描腦電圖需要特製儀器,需要受專業訓練的人員在場,故目前只能在實驗場所進行,難以在家用場景普及。要把腦電波操控融入一般使用者介面,就需要研發輕便易用的可攜式腦電圖掃描儀。

參與實驗的研究員 Keith Davis 表示,雖然團隊是次的做法受現有技術限制,但長遠而言仍對技術發展有信心:「目前的研究都在實驗室裡發生,亦只觸及腦部運作的一小部分。待技術成熟,就有望直接從大家腦中存取喜好。屆時,用戶不再需要讚好或評分;就這樣聽一首歌、看一部劇集,腦電波就會直接傳達你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