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運動新生態,Online 不 Online?

A+A-
受疫情影響,很多運動課程都轉為網上教學。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你項運動,有冇機會可以用 Zoom 教?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對體育界工作者,以及運動愛好者都帶來極大變化。其中一方面,在於「online 不 online」(線上與否)。

老實說,在疫情之前,我甚少瀏覽 YouTube 上的健身和運動影片,大概是因為不愁機會在外運動。疫情這段期間,我開始養成這個「新習慣」。很多時候,#workoutfromhome(在家運動)成為了我和 #workfromhome(在家工作)的母親間之親子活動。看到有些影片中的教練揮灑汗水,出盡渾身解數教授動作之餘,在表情及神態上更加不遺餘力,而且不斷說出「come on」、「你在此就已經贏了」等說話,配以鼓動情緒的音樂,感染大家隨著節拍奮力動起來。教的人做到他們想要的效果(建立個人平台、做 YouTuber、增加知名度、鼓勵大家運動、或純粹分享也好),跟著做的人也在家流一大把汗,生理和心理上都過了癮。

一方面,運動畢竟是需要互動,需要實踐的東西,譬如調整動作,或者傳接球之類,一定是有教練或夥伴在旁比較有效,因此長遠來說,online 決不能完全取代親身上場。再者,網上教班也並非適合所有導師和教練。曾跟一受疫情影響教班收入的教練朋友談過,他就坦言自己的運動難以在網上教,就算可以,自己也非這種可以帶動氣氛的材料;畢竟,隔空教學,感染力不可缺。

然而,另一方面,疫情的出現確實也掀起運動界的新生態。曾讀過一篇文章,講述外國一個相關方面的研究。結果一如所料,不論在使用虛擬教學,還有運動次數上,人數都均呈上升趨勢。資料亦顯示,有些人覺得在家運動方便舒適,有些人甚至覺得可以避免在課堂上擔心自己表現的尷尬。此外,有部分人更打算,即使健身室重開,也會保持上虛擬課堂的習慣;亦有人認為在虛擬課堂嘗試過一些新運動內容後,計劃到訪更多不同的健身地方。

再看看香港,相信也有以上大同小異的情況。還有,記得在疫情比較緩和時,由於社交距離,健身室和部分運動場所都暫時關閉,有些運動班搬到室外,大家在公園、草地等空間教與學,別有一番感覺。甚至有學生在健身室重開時,也想維持室外上課。當然,亦有人喜歡健身室內比較完善的設施和器材。

此外,執筆之日,得知有學校的興趣班,基於下一學年存在太多變數,校方問導師,假設不如常上課,有哪些興趣班可以以 Zoom 課堂代替。

2020 年,有這樣的疫情,注定為各行各業激起不同的衝擊。大半年間,在運動圈,也見到不少應對和轉變,各有長短。但我放眼看的,是經歷這非一般的一年後,運動將有甚麼新生態 —— online 不 online,室內或室外;是否更多人關注健康,更愛運動;假若球賽有日大門重開,大家會否更想入場;運動產業,包括時裝及產品是否又會彈起…… 這些這些,如何令運動人不好奇。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