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致群體免疫要做甚麼?

A+A-
9 月 20 日,在北京舉行的書展,在場人士大多戴上口罩。 圖片來源:路透社

要終結疫症,必須要令病毒找不到可感染的宿主。理論上,當人群中有足夠多具備免疫反應的人時,病毒便不易傳播,即使是沒有這種免疫反應的人,也能因此得到保護。當初極具爭議的「群體免疫法」,或成為平衡抗疫和重啟經濟活動的下一關鍵。

美國公共衛生當局估計,大約需要 6 成至 7 成人口具備免疫能力,才能達致群體免疫的效果。「華爾街日報」報道指,一些流行病學家和數學家表示,若有接近 50% 人口免疫時,便有機會發揮群體免疫效應,故或可以更早實現潛在的保護效果。

但傳染病專家警告,不要打算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因為此舉將導致大量人命損失。而即使有疫苗可以使用,要實現群體免疫仍然存在障礙。耶魯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 Saad Omer 說:「一開始可能會看到成效,但仍有爆發小型疫情的可能。」此外,達致群體免疫,並不等同消滅武肺病毒。

群體免疫在數學上取決於病毒的傳染性,具體如每個感染者會繼續感染多少個體,亦即「基本傳染數」(R0)。例如麻疹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其基本傳染數在 12 至 18 之間,群體免疫門檻為 90% 至 95%。至於 SARS-CoV-2 病毒(武漢肺炎病毒)的基本傳染數估算約為 2.5 至 3,由此推算出 60% 至 70% 的群體免疫門檻。

但是,這經典方程式假設每個人有一樣的受感染程度,碰上其他人的機會率亦相同。「這當然是荒謬的,這不是世界運轉的方式。」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 Justin Lessler 表示,這條方程式提供了很好的疫苗覆蓋率目標,但它無法掌握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動態。

實際上,人們並非隨機移動,他們生活在集群中,僅與某些人互動。年齡、工作、社交網絡,甚至個體對感染的生物學反應,都會影響某人在疾病傳播網中的角色。例如,像醫院或超市商店等必要員工,與其他職業的人相比更容易受到感染。如果此類人士可以早日免疫,就有機會更早減慢傳播速度。

在疾病模型中加入真實世界的參數,會改變估計的群體免疫門檻。一組研究人員估計門檻可能低至 10% 至 20%,儘管許多流行病學家並不認同;亦有其他建模團隊推測為 40% 到 50%。而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所長 Christopher Murray 的研究小組,則估計門檻約在 50% 至 80% 之間。

愛丁堡大學基因流行病學和統計遺傳學教授 Paul McKeigue 表示,如果對群體免疫力的較低門檻估算正確,那麼各國政府應考慮採取政策,保護老年人和其他高危人士免受病毒侵害,同時放寬對其他人群的限制。

不過大多數傳染病專家強烈反對此說法,由於目前尚不清楚政府可以如何保護高風險一族,而低危群體亦可能會患上重病,並在極少數情況下致死。醫生也是最近才開始了解武肺對長期健康的影響。

目前,多數地方帶免疫反應的人數,距離群體免疫的門檻甚遠。即使個別群體確實能產生一定程度的保護性免疫,該病毒也很容易跳到其他群體之中,特別是放寬防疫限制後,人們恢復社交和出行,變數就更大。

現階段來說,靠群體免疫仍言之尚早。佛羅里達大學專門研究傳染病的生物統計學家 Natalie Dean 表示,在病例增速放緩的地方,較可能是源自戴口罩和社交距離等行為改變。

另一個問題是:傳染病專家不確定對病毒的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或會否有重新感染的情況。鑑於麻疹、腮腺炎和小兒麻痺症等疾病成功通過疫苗接種,可以實現群體免疫,有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有機會在年底前批准武肺疫苗,或於 2021 年開始分批接種,從而逐漸增強人群的抵抗力。

至於多少人口需要接種疫苗,以獲得群體免疫力,還取決於潛在疫苗的效能。FDA 表示將批准一種功效達到 50% 或以上的疫苗;有些疫苗則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建立起充足的免疫反應。

公共衛生專家提出,武漢肺炎病毒不太可能完全消失。更有可能的,是當局有如控制麻疹般,努力遏制脆弱地區爆發疫情;又或像流感般定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