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彼岸的雙十節:斐濟 50 年建國史

A+A-
1970 年 10 月 15 日,新的斐濟旗於當地升起。 圖片來源:Express/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在華人社會,10 月 10 日是別具歷史意義的一天,對於大洋洲小國斐濟來說,10 月 10 日也是重要的一日。1970 年當天,斐濟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建國,今年剛好是 50 周年。當地政府作盛大慶祝的同時,有專家就指出,過去 50 年斐濟人民歷經苦難,種族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斐濟位於南太平洋,毗鄰圖瓦盧和東加,全國有 300 多個島嶼、540 個島礁,面積超過 18,000 平方公里,與以色列相約,但人口僅 90 萬,只有 100 多個島嶼有人定居。據指在公元前 3500 年,就有波利尼西亞人和美拉尼西亞人從今天的巴布亞新畿內亞移居當地,但要到 1643 年荷蘭探險家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斐濟,西方人才開始與當地居民接觸。

斐濟長期屬無主之地,直到巴烏島酋長卡考鮑(Seru Epenisa Cakobau)經過長年戰爭,統一各個島嶼,於 1871 年建立斐濟王國,並自封國王。可是,1874 年,卡考鮑由於害怕被美國入侵,故與英國簽訂協議,把斐濟管治權割讓予英女王,自己保留最高酋長頭銜。自此,斐濟進入殖民時期,直到 1970 年英國再無力管治龐大的殖民帝國,加上全球解殖浪潮,才最終獨立。

卡考鮑的後代、當時斐族人領袖馬拉(Kamisese Mara)與英國當局磋商,得到查理斯王子授權,成功爭取和平獨立,於 1970 年 10 月 10 日正式宣佈建國,馬拉成為首任總理。然而,獨立之後,斐濟的發展道路十分困難,當中包括定居殖民主義帶來的問題

1879 到 1916 年間,英國人從印度引入大量合約苦工到斐濟,數目大概為每年 2,000 人。這些苦工的合約一般為期 5 年,工作十分艱苦,完約之後,不少人決定留在斐濟,並把家人接到當地。他們來自不同宗教和種姓背景,但因為生活空間狹小,多年之後已經共融在一起,成為一個勢力強大的族群。據指在 1987 年時,斐濟有約 50% 的人口是印度人,後來因政治原因,大批印度人移民到澳洲和紐西蘭,現時人口比例只佔 32%。

軍方領袖姆拜尼馬拉馬於 2006 年發動政變,並一直掌權至今。 圖片來源:TORSTEN BLACKWOOD/AFP

在建國 50 年間,斐濟出現多次政變。1987 年,軍方領袖蘭布卡(Sitiveni Rabuka)不滿印度人長期壟斷斐濟經濟,以捍衛斐族原居民利益為由,發動政變,揚言要建立一套確保斐族人可主導政府的憲法。事件引發印度人移民潮,經濟一蹶不振;到 1997 年,政府被迫再次修改憲法,嘗試令社會更多元民主。政治學家 Roderic Alley形容 1997 年憲法是當地史上最民主的實驗。

1999 年大選,工黨喬杜里(Mahendra Chaudhry)成為首任印度裔總理,但在 2000 年 5 月就被軍方及斐族民族主義者推翻,喬杜里本人成為人質長達兩個月,大量印度商店被破壞,政變在 7 月被平息。可是,2006 年,斐濟再次發生政變,軍方領袖姆拜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要求政府特赦參與過 2000 年政變的人,並接掌政府。

軍方後來恢復選舉,而姆拜尼馬拉馬一直掌權至今。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姆拜尼馬拉馬經常取消反對派的議員資格,且國內媒體的自我審查問題嚴重。今年,姆拜尼馬拉馬政府大肆慶祝建國 50 周年,32 人獲頒獨立獎章,又推出紀念鈔票和硬幣,據指政府會舉辦長達一個星期的慶祝活動。2011 年的獨立日,姆拜尼馬拉馬奪權後第 5 年,就有當地評論人:「我們從甚麼人獨立過來?」。在盛大慶祝活動之下,斐濟種族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民主道路依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