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自由榜上無名:DQ 香港的傳統基金會是誰?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為證明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過去特區政府熱衷引用「經濟自由指數」,皆因香港曾連續 25 年高踞榜首,但今年卻被視為無異於中國其他城市,由「年年攞第一」落得榜上無名。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理應是天公地道,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又批評,評級機構美國傳統基金會有意識形態偏見,究竟指控是否合理?傳統基金會又是甚麼背景?

經濟自由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由 1995 年起發表,直到 2019 年為止,香港都被評定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 2020 年報告稱,逃犯條例修訂與社會動盪持續,打擊香港營商環境,令新加坡去年反超前位列榜首,香港首度退居第二。今年香港與澳門更首度除名,不再被視為獨立經濟體,直接計算在中國表現之內,而今年中國僅排名第 107 位,新加坡則蟬聯第一。

根據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定義,經濟自由是「每人該有控制自己勞動和財產的基本權利」。在經濟自由的社會,個人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決定如何工作、生產、消費和投資,政府應允許勞動力、資本和商品自由流動。

可想而知,所謂經濟自由不純粹是經濟課題,傳統基金會便為此劃分四大評分範疇,分別是法治、政府規模、規管效率和市場開放程度,其中再有多個評分細項,如產權、政府誠信、營商自由等。香港過去不但在所有範疇得高分,更曾在「財政健全」的細項得滿分

作為「優異生」的香港,自然得到過傳統基金會推崇備至,其創辦人 Ed Feulner 便曾稱讚,香港「可享更高工資、更長壽命、更好環境,所有這些都與經濟自由相關」。

過去特區政府對類似讚賞幾乎全盤接受,但其實早在陳茂波之前,國際已經有輿論指責基金會有「意識形態偏見」,譬如不把受評級地區的民主狀況納入考量,又罔顧當地的貧富懸殊問題,香港便既無民主、堅尼系數又高踞榜首。要探討當中意識形態爭議,便要從傳統基金會的背景說起。

共和黨的政治人才搖籃

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Nicole Hemmer 解釋,傳統基金會是美國保守派最重要智庫之一,多年來透過政策文件、政治宣傳和公共關係,以推動保守主義目標,包括自由市場、分權管治、美國強硬外交政策等,涉獵範疇相當廣泛,而且環環相扣,經濟自由只屬其中一個關注範疇。

1973 年傳統基金會成立時,創辦人皆為新右翼背景,在經濟上他們廣受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理論影響。相對老右翼而言,他們反對主流的凱因斯經濟學,主張推行激進的市場自由放任政策,以促成經濟繁榮和政治自由。經濟自由指數的評級,背後正是按此理論設計。

1981 年美國總統列根上台後,基金會政治影響力急升,其出版書籍「授權領導」(Mandate for Leadership)大受列根好評,更分發予主要官員,書中大部分建議都得到採納,被奉為保守主義政府管治藍圖。基金會在國防和軍事議題影響力深遠,後來更推動 1990 年首次波斯灣戰爭。

此後,傳統基金會成為了共和黨的政治人才搖籃。2017 年杜林普上台後,傳統基金會在華盛頓諸多智庫中無出其右,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智庫,最少有 66 名智庫員工與前僱員加入政府。杜林普下台後,基金會又聘任前副總統彭斯為「尊貴客席研究員」,並僱用最少 3 名國土安全部前官員。

如此看來,傳統基金會有「意識形態偏見」的說法也不無道理,但基金會從未掩飾政治意圖,意識形態立場也早就公開,特區在榜上除名才提出投訴,對基金會也未必公允。與其苦苦迎合美國的經濟自由價值,乃至要仰人鼻息,新香港或更應該思考,如何投入建設中國的內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