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世界塑膠污染的未來

A+A-

塑膠之父 Leo Baekeland 在 1907 年已發明了合成塑膠 bakelite。不過根據美國學術期刊 Science Advances 在 2017 刊登的研究報告,人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1950 年代,才開始製造塑膠產品。

在 50 年代,全球塑膠產量約 200 萬噸,處理塑膠廢料相對容易。及至 2010 年代,全球每年塑膠產量超過 3 億噸。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時至今日全球已生產超過 83 億噸塑膠產品,當中只有 9% 的塑膠廢料被回收,約有 12% 被焚化,其餘 79% 則被送往垃圾場、堆填區或棄置在自然環境中。每年更有 800 萬噸塑膠流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在全球多個環保組織的宣傳下,民眾普遍認為目前主要的海洋垃圾是膠飲管、膠樽等。近日 Netflix 的記錄片深海陰謀Seaspiracy)卻揭發,膠飲管僅佔流入海洋塑膠的 0.03%,而廢棄的漁網則佔 46%,惟礙於利益問題,環保組織甚少關注漁業破壞海洋生態的問題。

2019 年,香港於堆填區棄置超過 80 萬噸塑膠,佔都市固體廢物的 21%,當中 6.9% 為膠袋。本地組織‪「綠惜地球」(The Green Earth)的「思塑海廢」項目觀察指出,即使 2015 年全面實施膠袋徵費計劃,香港膠袋棄置量依然年年上升。但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仍表示,政策漸見成效。

COVID-19 大流行,進一步增加了塑膠廢料的數量。以泰國為例,由於疫情期間外賣需求急增,泰國塑料廢物從每天 1,500 噸劇增至 6,300 噸。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塑膠生產國,今年 1 月 1 日起加強限塑令,禁止全國餐飲業使用不可降解的膠飲管,然而新令的環保成效成疑

以生產乳製品及 Evian 礦泉水等聞名的食品公司達能集團(Danone),每年生產約 82 萬噸塑膠廢料。截至 2017 年,達能 86% 的包裝(包括 77% 的塑膠包裝)已達到可回收、可重複使用及可堆肥的標準,公司目標要在 2025 年,提升膠樽回收率到至少 90%。而全球最大的塑膠廢料生產商可口可樂,每年生產接近 300 萬噸塑膠包裝,相等於每分鐘生產 20 萬支可樂。有見各國政府正積極減少和回收廢物,可口可樂目標在 2025 年或之前,達到全球包裝物料 100% 可回收。

焚化塑膠廢料、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看似是解決膠污染的方法。然而,燃燒 1 噸塑料會產生 1.4 噸二氧化碳,而生產生物可分解塑膠需要使用大量資源。全球每年的塑膠包裝重量高達 1.46 億噸,假如全部塑膠包裝都以其中一種生物可分解塑膠聚乳酸(PLA)代替,便需要使用近 3.5 億噸粟米,相當於全球產量的 32%,以及約 5,402 萬公頃用地,即全球耕地面積的 1%。

塑膠產品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讓塑膠與環境和平共存,是全人類共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