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融資新法門:出售數據

A+A-
紐約曼克頓上城一個重建工地。 圖片來源:路透社

如果規劃得宜,公路、大橋、水壩等基礎建設會大大推動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可是,基建造價普遍十分昂貴,風險投資極大,即使是歐美的發達經濟體亦時常要為基建融資大感煩惱。密芝根大學土木工程學教授 Peter Adriaens 就在彭博社撰文,提出出售數據可成為新的集資方式。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最近發表年度報告,指出美國全國 61 萬座大橋中,約 4.6 萬座保養不善,但這些受損大橋每天總行車量高達 1.7 億車次,情況令人憂慮。同時,美國現時有合共長達 220 萬英里的地下水管,但因日久失修,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宗水管破裂事故,每天損失多達 60 億加侖食水,足以填滿 9,000 個泳池。而上述並非個別例子,報告也同時指出航運、水壩、公園等 18 個領域的基建設施究竟存在甚麼問題,全美基建評分低見 C+。

報告也同時分析指,若要在 2029 年前滿足全國基建需求,便需要 5.9 萬億美元的投資,但假設現時美國恆常基建開支比例不變,10 年加起來也不過 3.3 萬億美元,換言之還相差近 2.6 萬億。在 4 月初,總統拜登公佈 2.3 萬億美元基建計劃,分 8 年執行,例如升級總長 2 萬英里的公路、改善機場設施、開發電動車配套、把公共運輸聯邦資金提升一倍等等。Adriaens 教授認為,社會要設計出新的集資模式,以支援長遠基建發展。

他續指,現時政府通常以公私營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來支付基建費用,常用財政方法包括由市政府推行地方債券、向公眾籌錢,又或者直接撥款,當中又可能牽涉加稅。當然,政府也會把費用直接轉嫁至用家,例如道路收費計劃。Adriaens 認為現時的融資工具無法支撐基建發展,收費計劃籌得金額十分有限,而透過舉債或者大幅徵稅來付費的話,更加是風險極大而且政治上不討好,難以尋求兩黨共識。

Adriaens 認為,數據世代能為政府基建融資帶來新機遇。現時道路、大橋、港口和水資源設施都加裝了感應器,並建立智能數據收集系統,有些設施之間亦能做到實時數據互動,「城市物聯網」(urban internet of things)正慢慢成型。他指出數據可提升基建價值,例如物流公司可透過水流和車輛流量數據,得知如何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提供服務,保險公司也可以利用基建數據來調整風險計算。現時荷蘭和德國政府亦正探索類似的模式。

而在華盛頓阿特蘭大水牛城,地方政府也發揮創意,嘗試發行「環境影響債券」(environmental impact bonds),應用於雨水收集設施。從前的地方債券會發放定額利息,債券價格也有可能隨市場浮動。而這次「環境影響債券」就把利潤與設施成效掛鉤。感應器會偵測雨水流量,再把設施效率量化,轉換成節省了的運營成本。政府或者經營商會把減省下來的一部分成本發放給投資者;這種與傳統債務市場脫勾的投資回報,成功吸引了一批新投資者。

Adriaens 估計,當手機應用程式的數據如此值錢,基建數據也能夠成為一個大市場,令更多私人投資者願意投放資金。他預計基建數據不單會為公營機構開拓新的收入流,也可增加投資的流動性。現時債券工具缺乏彈性,但基建數據就可以成就一款新型的「資訊股票」(informational stock),新投資工具的價值可以隨基建表現浮動,令買賣雙方的部署更加靈活。他認為,既然疫情嚴重打擊經濟,政府正好可以思考嶄新方法,令未來全國基建系統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