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沒有留下長期傷疤的真正好處是,先進國家也有望大幅自我修復其公共財政。這與金融海嘯形成鮮明對比。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令人驚訝。許多國家在 2020 年的赤字創二戰以來新高,而二十國集團(G20)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淨公共債務與國民收入相比,將從 2019 年的 82.1% 升至 2021 年的 103.2%,增長逾 20%。
但隨後的財政預測顯示,債務水平將隨著已開發經濟體復甦而回穩,到 2026 年升至 105.7%,較 2021 年增長僅 2.5%。與 2010 年代不同的是,預期本次疫情不需要透過緊縮或增稅來修復公共財政。相反,IMF 表示,任何增稅都應該針對有錢人和企業,以彰顯與那些不幸底層「大團結」。
然而,儘管有這麼多好消息,重要的是,先進國家的數據遠不代表全球情況。IMF 數據顯示,在金融海嘯期間,新興市場在全球 GDP 佔比有所提高,目前佔全球經濟的 58%。而疫情則為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以外的地區,帶來沉重打擊,推遲了它們追上先進國家生活水準的腳步,使它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低於 IMF 在疫情前的預期。
IMF 預測,儘管新興市場在金融海嘯的動盪中基本上毫髮無損,但 COVID-19 危機可能會使它們 2024 年經濟規模比 IMF 疫情前的預測平均下調 4%;拉丁美洲將下調超過 6%;中國以外的亞洲新興市場將下調近 8%。
新興市場的經濟挫折總是會引發對債務危機和資本外逃的擔憂,尤其如果先進國家迅速復甦,以致央行被迫比預期提早升息,以應對日益顯現的通貨膨脹壓力。
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首席經濟學家 Robin Brooks 擔心,隨著先進國家的經濟數據繼續超出預期,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市場利率將會上升,引發資金外流,給新興市場帶來更大壓力,尤其土耳其、巴西和哥倫比亞。他表示:「新興市場尚未走出困境。」
還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擔憂,即世界目前可能在總體預測上過於樂觀 —— 就如同 6 個月前過於悲觀一樣。
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一篇關於「疫情時代」的新論文表示,由於病毒的新變種可能會限制疫苗的有效性,需要再三更新疫苗接種,一些先進國家疫苗的接種率低下、大多數新興市場獲得疫苗的渠道有限,都將使世界經濟前景變得更麻煩。
「在這樣一個時代,全球經濟和衛生政策合作不再是一種奢求,也不再是過於理想的美夢,而是必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Adam Posen,在回應「金融時報」訪問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