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與海洋帝國相遇:葡佔屯門

A+A-
John Meares 於 1780 年代航海時繪製的大嶼山風景,收錄於著作 Voyages made in the years 1788 and 1789, from China to the N. W. coast of America;圖為法文版本。 圖片來源: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眾所周知,在 1841 年到 1997 年期間,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而一海之隔的澳門,殖民歷史更長,自 1553 年就成為葡萄牙的租界,是向遠東地區拓展商貿網絡的重要據點。其實在葡萄牙佔領澳門之前,曾經與香港相遇,並短暫佔領今天大嶼山、青山灣、葵涌一帶,建立「葡佔屯門」。

15 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一躍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在各地建立殖民地和商貿基地。葡萄牙其中一條路線是沿著非洲大西洋海岸南下,佔領今天亞速爾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佛得角等地,一直繞過好望角,到達亞洲大陸。1498 年,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Vasco de Gama)到達科澤科德(Calicut),成為第一位由歐洲遠航到達印度的人。葡萄牙人自此急速擴張遠東勢力,佔領果阿、馬六甲等地。

當時中國正值明朝,國力昌盛。根據澳門大學湯開建教授的考究,大概在 1511 年,葡萄牙於馬六甲遇到華商,然後把目光放眼到神秘的中國。1513 年,本來在印度工作的葡萄牙探險家歐華利(Jorge Álvares),奉命前往中國探險,成為首位經海路抵達廣州的歐洲人。海洋史學家譚廣濂指出,歐華利一行人航行至今日萬山群島一帶,並在當地人稱為「屯門港」(Tamão)的地方錨泊,建立葡萄牙人聚居地,他們按照葡萄牙探險家的傳統,豎立了石柱紀念此事。

隨著歷史變遷,現在已經難以找到當年的石柱,歷史學家也一直爭論「屯門港」的具體位置。日本史學家藤田豐八認為「屯門港」即是今天的屯門灣(又稱青山灣),香港史學家林天蔚就估計「屯門港」並非今天狹義的屯門,而是泛指當時的屯門島,即是今天的大嶼山。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的歷史學教授金國平推測赤鱲角是最有可能的地點,其地理和地形最適合錨泊。另外還有講法「屯門港」是指龍鼓洲以西的內伶仃島,甚至是台山市的下川島。

葡萄牙人以「屯門港」為基地,北上與廣州人做生意,出售果酒和香料,並買入瓷器、珍珠、大黃、錦緞等當時在歐洲十分名貴的產物。歐華利了解明朝的強盛,盡量避免衝突,維繫與本地華人的友好關係。可是,1519 年探險家安德拉德(Simao de Andrade)接手「屯門港」後,破壞了原有秩序,他拒絕向明朝繳稅,以高壓手段鎮壓村民,漠視當地習俗,後來更在「屯門港」建立軍事要塞,令明朝政府認為葡萄牙人不再是普通商人,而是軍事侵略者。

1521 年,明武宗病逝,中葡雙方在廣東再起貿易糾紛,加上當地官員和百姓早已對葡萄牙人不滿,這次明朝政府決定就驅逐葡萄牙人,雙方爆發戰爭,史稱「屯門海戰」。東海大學歷史學系鄭瑋杰指出,在會戰初期,雖然葡萄牙人以寡敵眾,卻能以火炮、火槍等先進熱兵器擊退明軍。不過,及後明軍成功仿製出葡萄牙人的「蜈蚣船」(類似划槳船)和佛朗機炮(類似後裝式火炮),加上龐大的人數優勢,迫使葡萄牙人倉皇撤退。

在大概 1522 年,葡萄牙人一度希望重返屯門一帶,雙方再次在今天大嶼山茜草灣附近爆發戰爭,史稱「西草灣之戰」。葡萄牙人剛剛經歷屯門海戰慘敗,未決定是否再戰,希望先與明朝談判。這時明軍已經有足夠的蜈蚣船與佛朗機炮,他們突襲葡萄牙人,最終葡萄牙人又一次慘敗。於往後日子,葡萄牙再未能染指香港一帶,到 1533 年,他們與明政府關係緩和,最終獲准租住澳門為商貿基地,一直到 1999 年中國才全面收回澳門。

據說大航海家歐華利在屯門海戰爆發前就因急病逝世,葬於今日香港的某處。而現時大嶼山依然可以隱約看到葡萄牙人的痕跡,例如大澳就有名為「番鬼塘」的地方,相傳當時是葡萄牙人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