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朗神權到黎巴嫩真主黨:專制國度下的電玩文宣戰

A+A-
2012 年,加沙地帶一間網吧,客人正在連線玩網絡遊戲。 圖片來源:Ed Ou/Getty Images

在 21 世紀,電玩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媒介,根據統計數字,全球玩家多達 32 億。但在專制國家,可以玩甚麼遊戲、可以玩多久、誰人可以賣遊戲,通通都成為敏感的政治話題。

2007 年,奉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伊朗,曾推出一款名為「第 85 號特種作戰:拯救人質」(Special Operation 85: Hostage Rescue)的遊戲。資深遊戲評論家萊波維茲(Liel Leibovitz)形容,在視覺風格上,這款遊戲與美國許多第一身戰爭遊戲基本無異,敘事手法亦十足「占士邦」電影。不同的是,這次主角變成了伊朗頂尖特務 Bahram Nasseri,奸角則是美國和以色列軍方,他們綁架了兩名核子技術專家,正實行毀滅世界的大計,而主角要率領隊員,終止對方的驚天陰謀。

該款遊戲由「伊斯蘭學生會聯會」(Association of Islamic Unions of Students)歷經 3 年研發而成,遊戲簡單而刺激,只有 8 個關卡,玩家可以用伊朗製的 AK-47 恣意宰殺美軍和以軍,推出不久就在國內大受歡迎,銷量數以萬計,以當時伊朗的創科水平而言,是十分難得的成就。伊朗政府有見及此,斥資成立「伊朗國家電玩遊戲基金會」(Iran National Foundation of Computer Game),協助一些推廣伊朗傳統價值的遊戲商進行融資和發行工作。

從 2007 年到 2013 年間,伊朗政府透過基金資助至少 140 款遊戲,並派員參加美國以外的各地遊戲展覽,基金會至今仍在運作。這批官方資助的遊戲,在「主旋律」之下,仍希望保持題材多元化。Leibovitz 列舉的例子,除了重新呈現兩伊戰爭的射擊遊戲「阿巴丹突圍戰」(Breaking the Siege of Abadan),還有個人處境遊戲「莎拉的新生活」(Sara’s New Life),講述一位伊朗年輕女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捍衛道德,抵抗日常各種身心誘惑。

Leibovitz 指出,蘇聯的共產革命成功後大力投資電影工作,自此,專制政權的意識形態工作就一直扣連藝術文化發展。遊戲成為重要的流行文化媒介,自然也被利用作政治工具,伊朗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黎巴嫩的真主黨矢志要根除以色列,並驅逐國內的西方勢力,因而被美歐多國視為恐怖組織。而早在 2003 年,真主黨便推出一款名為「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s)的多人線上遊戲,只要玩家能擊中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Ariel Sharon)的額頭,就能取得滿分。

伊朗的電玩宣傳模式取得成效後,也傳入東亞的共產國度。2012 年,北韓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依然開發出當地史上首個電子遊戲「平壤賽車」(평양레이서)。在這款單人賽車遊戲,玩家會駛經平壤各個主要景點,例如平壤體育館、凱旋門、柳京飯店,藉此宣揚北韓旅遊,並對外展現國家強大的一面。可是遊戲片段流出後,評論好壞參半,看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北韓政府卻不願就此「game over」,去年 8 月再次宣佈會大力支持遊戲產業,以宣揚國家軟實力。